卓别林从小就决心要当一名演员。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伦敦街头舞台”,能够看到少年卓别林是如何接近自己梦想的。1908年,他成为一名默剧演员。展览呈现了他早期的一些舞台定妆照片,比如《沉默的鸟》中的“醉汉”形象,17岁的卓别林凭借这一角色声名大噪,他因此被基石电影公司发现,从而走上银幕。

卓别林扮演“流浪汉”,约1916年 ©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卓别林扮演“流浪汉”,约1916年 ©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小胡子、小礼帽、拐杖、独特的八字步——这个由卓别林塑造的“流浪汉”形象举世闻名。1914年,他在《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穿上那套使他成名的戏服,从那以后,“流浪汉”夏尔洛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在不同的电影中,这个穿着不合身礼服的“绅士流浪汉”总是对弱者施与帮助,又总是以笨拙甚至滑稽的方式反抗权威,面对困难,他总能想出一个暂时救急的解决方法,“对他而言,一切问题都有解,尽管这个世界对他并不友好。”在《试论夏尔洛的象征意义》一文中,现代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这样写道。

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 ©余德耀美术馆

  展览通过卓别林的电影剧照、他在拍摄片场的照片、他写的电影脚本、手稿以及不同电影片段蒙太奇式的剪辑和衔接,呈现整个电影创作的不同层次,将观众带到舞台背后,看到卓别林创作的全过程。“在展览中,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将电影的片段,同照片、图画、档案、手稿等静态的影像融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对比和对话。”展陈设计师阿德里安·卡迪 (Adrien Gardère)在展览现场说道。“因此,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一个架构,我们无意呈现电影的放映,而是将这些电影桥段作为背景,作为展览的一种色彩。”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一些被置于空间中央的银幕上放映着卓别林的电影桥段,它们与周围的剧照、手稿等形成呼应。在一块银幕的前面,还“叠放”了另一块较小的屏幕,小屏幕上呈现了“流浪汉”夏尔洛形象最初的诞生,背后则是夏尔洛后来在不同电影中的表现。“相较电影的放映,我们想要展现的是卓别林漫长电影生涯的‘一瞥’。” 阿德里安·卡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