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合作大事记

  2011年4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5年5月21日

  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5年12月26日

  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连接成渝的第一条高铁。

  2016年5月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2018年6月6日至7日

  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2019年7月9日至10日

  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本报记者王成栋整理

  专家热议

  如何唱好“双城记”?

  □袁成霖 本报记者 熊筱伟 王成栋

  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了一系列要求。

  如何落实好这些要求?成渝地区该怎么干,才能共同唱好“双城记”?省内外专家已经展开思考。

  建设之前要想清楚

  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把两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分工合作

  翻看相关报道,让多位专家印象深刻的是:谈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成渝两地在谋划未来工作时,要更加统一到一体化的理念之下。”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除了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外,产业布局一体化等都是重点,这样才能“共同发挥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也建议,成渝两地应秉持整体思维,主动把双城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分工合作。

  具体到落实层面,针对“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要求,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建议川渝两地、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兄弟城市这三个层级,都可在中央顶层设计和有关部门指导下着手开展统筹协调工作。

  如今正处于各地“十四五”规划即将编制的“窗口期”。易小光建议,双方可抓住这一机会,着手就具体事项一件件分别进行对接。

  建设过程中可尝试

  “政府协调+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已经给出了“干什么”的具体方向。

  细看这些工作,多位专家提到其中不少是“硬骨头”——像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都涉及各地区间不同的利益诉求。

  “推动相关工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阻力和矛盾,我们要知道这都是正常的。”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出现矛盾不可怕,要解决好则需要双方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盛毅建议,成渝地区可借鉴北部湾港的建设经验,即“政府协调+市场机制”方式来解决问题。“像北部湾港涉及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就是在上一级政府的顶层设计之下,通过共同组建港口公司的方式来实现利益协调。”他认为像成渝地区存在的“断头路”等问题,同样可通过共同组建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来探索解决之道。

  易小光建议,成渝地区可建立常态化的联合办公机构,作为专门的协调机构来对接重大项目和事项,同时即时检查落实双方相关规划。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有声注意到会议提出“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他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从“哑铃式结构”变为更科学的“橄榄形结构”,需要两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有序地分解转移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逐步改变现有的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