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容环境

  8。中心城区新建小游园、微绿地80处。

  9。打造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5处,创建公园小区30个。

  10。完成二环路28公里立体绿化全覆盖。

  11。规划建设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锦江公园建成6条滨水慢行街区示范段建成全长7.8公里的锦江自行车专用道。

  12。完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3万亩。

  13。中心城区随城市道路改、扩建同步配套实施管网100公里。

  14。实施锦江二号桥闸坝改造工程、锦江截污干管工程、成都市中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及厂外输水管线工程、郫都区合作污水处理厂(一、二期)提标升级工程、成都市高新西区污水处理厂(一、二期)提标升级工程等锦江水生态治理项目5个。

  15。建成加油站、储油库有机挥发物排放实时监控点60个。

  16。打造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示范街22条。

  17。新改建公厕344座。

  18。建成长江经济带(岷江、沱江)水质自动监测站10个。

  19。建设水美乡村40个。

  20。治理大气污染,开展人工增雨270次以上。

  三、就业促进

  21。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2万人,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7万人。

  22。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7.3万人。

  23。新增示范性青年之家22个,开展活动1960场,服务青年“蓉漂”、青年人才等2.64万人次。

  24。运营青年人才驿站23个,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外地来蓉求职青年大学生提供7天以内免费入住,全年入住1.4万人次。

  25。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50场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建立退役军人创业园(孵化基地)10个以上,为退役军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800人次。

  26。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3000人。

  四、扶弱助困

  27。向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分别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

  28。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29。免费救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做到应救尽救,社区管理率达85%。

  30。按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要求,向困难群众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31。为符合条件的建档困难职工每人每年提供800—1500元的生活、医疗救助。

  五、教育助学

  32。通过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等方式,2020年新增公办学位8万个。

  33。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0所,新增学位5万个。

  34。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培育“家门口的好学校”30所。

  35。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及特困供养人员中的优秀非住宿学生给予助学补助,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

  36。对公办中职学校成都籍学生及非成都籍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住宿费,对民办中职学校符合免费条件的学生给予住宿费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