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疫情,可能全社会对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这一块的重视程度肯定没有这么高,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现场,医卫组别的讨论尤为热烈。5月14日,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谢强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

▲成都市政协委员,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谢强▲成都市政协委员,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谢强

  截至去年底,成都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12121个

  回望过去一年,成都在医疗卫生水平方面上了新的台阶。“无论是从千人口床位数,还是从三甲医院的数量上来讲,成都都有了很大的增长。”谢强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把三大健康指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与健康水平的最主要标准,2019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1.01岁,孕产妇死亡率6.91/10万,婴儿死亡率2.39‰,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除此之外,截至2019年底,成都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12121个。全市三级医疗机构74个,其中三甲医院34家(截至目前37家)。千人口实际开放床位数8.98张,较2015年增加14.69%。

  成都核酸日检测能力,比3个多月前增长了近10倍

  在此次政协会上,大家都明显感觉到,关于医卫方面的发言特别多。疫情发生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与否,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共识。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卫健委就牵头负责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和出入境机场现场工作组。成都通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专业防控和社区防控群结合,感染率为十万分之一左右,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是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虽然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谢强认为,此次疫情也凸显了成都在疫情防控中的几个问题。首先,物资储备不足,导致防疫初期物资严重缺乏。因此,今后成都将建立一个物资储备制度,“物资储备不仅包含医院、政府,还包括个人、家庭,他们都应该储备一个健康包、应急包,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是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在疫情初期,全市核酸检测能力每天3千余人份。谢强表示,通过这次疫情暴露出检测能力短板之后,立即进行了改进,“比如我们现在要求所有的疾控机构都要具备检测能力,所有二级以上医院要逐步具备检测能力,同时也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检测。”截至目前,成都日检测能力已达到近3万人份,与3个多月前相比,增长了近十倍,“我们也希望,在今年9月,日检测能力能够达到每天6.5万人份。”血清学抗体检测将超过每天32万人份,并将扩大检测范围,做好“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人群检测。

  未雨绸缪,将建立“平战医院”

  “院感防控也是一个短板。”谢强表示,“原来在医院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可能迫于投资压力,有些问题考虑不充分,而在此次疫情中,医院的院感防控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三级医院必须要有三通道(发热病人、普通病人、医务人员各走一个通道),以免人员交叉感染。因此,未来成都在新建医院时都会把这些问题明确出来。

  谢强表示,在补短板方面,成都正在主动、积极地想办法来解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能力提升、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7个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市新增救护车100辆以上,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成都还计划建立一所“平战结合”的公立综合性医院,“现在正在做前期的论证和选址。”他表示,“平战结合”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解决“战时”的防控需要,也要考虑到平时为市民服务,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为了以防万一,还会在医院旁边事先开辟一大片空地,预埋管道,以便今后在发生公卫事件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一个标准化医院,能立即增添几千张床位。此外,成都市公卫中心三期工程建设也将提上日程。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审议过多次,正在修改,目的就是把成都打造成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谢强说。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章玲 摄影 吕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