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提出“成都东进、重庆西扩”绝非偶然。

  且不说历史上巴蜀不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对于成都与重庆两地的联系格外重视。1952年6月,历时两年修建的成渝铁路就完工了,这可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线。在一穷二白之时,中国能做的选择很少,选择什么,直接体现的就是重要性。

  巴蜀两地,成渝之间,总是需要一条路的。物理上的路已经修好了,两地之间高速、高铁四通八达。但从来修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修路真正要达到的两地协同发展,则需要两地相向各走一步。具体来说,成都向东,重庆向西。

  二

  对成都而言,向东走既有重庆的外拉力,更另有其内生动力。成都向东走,是多年探讨的结果。

  成都有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简单来说,向西、向北,主要是以生态发展为主。向东、向南,才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心。这不是拍脑袋出来的结论,是对历史、现实充分论证后的结果。总之一句话,成都的发展,“孔雀东南飞”。

  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其中的“南拓”,有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而“东进”,就是我们看到的东部新区。成都,开疆拓土,直接上马两个新区。

  从2017年至今,随着城市格局的调整,成都的发展也逐渐走出了单中心结构的“摊大饼”发展模式。北部地区建起了生态屏障,西部地区高端绿色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南部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所降低、城市品质快速提升。

  万事俱备,只欠东进。而为东进之举,成都已做多年准备。相关部署,从2017年来始终紧锣密鼓。

  所谓 “东进”,就是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为何要向东走?这涉及到城市的未来。作为西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未来必将吸纳大量人口,其规模甚至可能以千万计。试想,今时今日“巴适得很”的城市,再涌入一千万人,是什么体验。无论环境承载力还是基本公共服务,都难以在现有城区里满足这样的需求。

  越过山丘,空间广阔。成都的东进,不是在城市内向东发展,是向东大跨一步,越过龙泉山进入了简阳。以前,成都夹在龙泉山和龙门山之间,东进之后,山成了城市的中心,而原有的城区,则成为了“两翼”之一。

  这不是一千万人涌入成都后的无奈之举,而是面对城市光明未来的深谋远虑主动布局。成都人既对未来有信心,也对未来有所准备。

  前面说到,成都与重庆之间,还隔了几个城市。两地合作的最佳方式,显然不是跨过这几个城市,而是一起融合进来。东部新区缩短了距离,直接增大了合作的可能。

  有了必要性,就得在可行性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