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

  还拿回了自己的“中国籍”

  为了更准确地鉴定和评估其未来的保护状况,研究人员根据考察时记录的原始影像资料和新采集的标本,补充了物种描述,还讨论了该物种采集时的原始记录及其拉丁命名问题。根据其叶片形状和拉丁名词义,研究人员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贝叶芒毛苣苔4份标本,其中两份最新采集的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

↑科研人员2015年采集的物种标本↑科研人员2015年采集的物种标本

  经过了科考调查、检索比对、形态鉴定等各项严谨的环节,这个物种闻世百年来,终于有一个中文名字了。有了名字,上户口的时候“籍贯”一栏也需要填写。因此,关于贝叶芒毛苣苔,还有一个不得不厘清的关键问题——分布地问题。

  据了解,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员最新采集的标本是,在2015年10月对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发现的。值得注意的是,100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而不是原记录的印度。

↑附生树干↑附生树干

  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有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此前,由于针对该区域物种基础资料匮乏,对贝叶芒毛苣苔未查证到更多的资料,此次植物标本整理发现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数据无法进行评估的尴尬,也改写了之前世界上对该物种产地的错误界定。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邓文博 图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