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2月4日在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凤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聚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年,是成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成都视察,对成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成都发展标注了时代方位、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锚定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四个城市”战略定位,锐意进取、奋发作为,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全方位提高,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跃升,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GaWC世界城市排名由2016年的第100位跃升至第59位。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提档升级。发展能级再上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达到1.77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上升2位至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成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境内外上市(过会)企业达122家、居中西部第1位。创新动能加速蓄积。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19家、增长77.6%,飞机制造、超高清显示、网络安全等领域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投用,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创新推进五项制度改革,获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国家改革试点,自贸试验区1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践,打造“双创”升级版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人才新政”吸引超过41万青年人才落户,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实施新经济企业“双百工程”和梯度培育,建立“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累计建成5G基站超3万个,成为全国首个“5G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突破292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重塑。城市格局全新拓展。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深入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公园城市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现代商贸物流业集聚区、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差异化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区(市)县从2个增至8个,郫县、新津撤县设区,代管简阳市,完成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经济组织方式持续创新。推动城市发展逻辑加速向“人城境业”转变、传统行政区经济向现代功能区经济转变,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引领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和28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纵深推进。深入贯彻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成势,“三区三带”产业协作带加快建设,高铁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战略协同、通道共建、创新驱动、产业共兴、开放共进不断强化。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城市生态价值和永续发展优势迅速集聚。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聚力打造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启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40.2%,PM2.5浓度下降28.1%,空气优良天数率达76.5%、提高9.4个百分点,优良水体率达95.4%、提高27.9个百分点。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5连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1.5%。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启动建设14个TOD示范项目。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绿色生态价值日益彰显。加速营造山水生态、天府人文等6大公园场景,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公园、绿道逐渐成为市民新消费、新体验、新生活的重要载体,宜居品质和城市价值得到大幅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惠泽蓉城!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增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出入境流量突破700万人次。构建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空客货运骨干航线网络,国际(地区)航线达130条,位居全国第4位。持续完善国际班列网络布局和境内外服务节点,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0列。落地中西部唯一全球IPv6辅根服务器。对外交流平台提质升级。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在蓉圆满举行。成功承办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金砖国家友好城市暨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等活动。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新增6个。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挂牌成立。全面开放水平大幅提高。持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外贸进出口总额上升至副省级城市第4位,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至第43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同类保税区第1位。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五年来,我们坚定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城市高品质宜居生活特质加快显现。公共服务品质稳步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每年超过65%,深入实施“818”专项规划,新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691处。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9所,新增学位52.5万个,保障58万名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组建13个专业职教集团,成都大学成功更名,8所在蓉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奖”。新增三级医疗机构37家,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1.52岁,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连续八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获评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9.2%,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0%、98%以上。发放价格补贴22.5亿元,惠及低收入群体1207万人次。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2%以上。建立健全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基本住房保障应保尽保,房价收入比保持同类城市低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脱贫,19个对口支援涉藏县(市)全部脱贫摘帽。“三城三都”品牌价值凸显。实施文创品牌企业倍增计划,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8家,都江堰市、崇州市、锦江区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举办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相继建成,举办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成功申办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举办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入选“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社会治理全面创新。坚持和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立健全“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试点,三度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连续八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突出“创新提能年”主题,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实现了“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态势、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位势”的目标。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抓早抓实抓细,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扛起责任、担当担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仅用11天完成3轮全覆盖排查,57天将本土病例清零,36天实现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复工。严密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严防死守,加强入境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服务管理入境人员11.3万人,其中排查出确诊病例296人、无症状感染者194人。强化“人物同防”,全面排查进口货物,重点监测消杀冷链环境,坚决守住“国门”、看好“家门”。着力夯实“内防反弹”基础。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十项基础工作“大体检”,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设置35家定点医疗机构无条件收治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组建专家团队“一人一案”科学救治。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及时有效控制了郫都区突发疫情。启动重点人群疫苗接种,核酸日检测能力达37万人份。千方百计稳定经济社会运行。及时出台兑现恢复经济秩序、扶持小微企业等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643.59亿元,发放失业补助金26.42亿元。发布全国首个疫后新消费地图,实施“成都新消费·用券更实惠”促消费活动,财政补贴资金4.89亿元,拉动消费超350亿元。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组织万余名企业服务专员下沉解决问题1.5万余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是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聚焦聚力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规划建设青山绿道蓝网,首批76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全面启动,“百个公园”示范工程有序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新增绿地面积2004万平方米,保护修复川西林盘204个,成功举办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新名片。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全市天然水域实施全面禁捕,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全年达到Ⅲ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重点流域水环境、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编制完成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四川天府新区新开工项目117个、总投资1240亿元,天府总部商务区提速建设,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基本建成。成都东部新区正式获批,九大片区综合开发全面启动,实施基础设施和重大功能项目127个、总投资1923.5亿元。制定西部(成都)科学城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一核四区”功能布局。成德眉资同城化走深走实。积极推进464个“三区三带”产业协作项目,完成投资1088亿元。铁路公交化运营成效明显,市域铁路成资S3线和14条城际“断头路”开工建设。实现55项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办理。成渝融合深度推进。贯彻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编制推动成渝全面深化合作工作方案,围绕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等签署合作协议75项,236个重大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实现高铁1小时直达、公交轨道“一码”通乘。

  (三)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集聚效应更加突出。开展产业功能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增强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的辐射作用,新引进产业化项目97.63%落户产业功能区。招大引强成效明显。聚焦高能级重大项目,集中开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338个、总投资6855.91亿元,其中百亿级重大项目20个。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深入实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攻克产业链核心技术100余项,研发产业补链创新产品80余个。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0户工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现代服务业持续向好。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获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工作居全国前列,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9家、居中西部第1位,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增长7.7%。实施新消费引领的提振内需行动,加快建设42个高品质商圈,新落户首店386家,宽窄巷子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建成开放猛追湾、枣子巷等特色商业街区。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25.1万亩,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完成地产生猪出栏目标任务,“米袋子”“菜篮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新经济新动能不断增强。常态化举办“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双千’发布会”,举办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暨首届国际区块链产业博览会,“城市机会清单”入选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经验做法,新经济企业净增7.1万家。

  (四)高标准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大运会筹备有力有序。成都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音乐坊、文殊坊等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建设持续推进,举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第七届成都创意周,成功申办2021年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全力筹办大运会。成立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49处场馆设施中,高新体育中心等21处完工、东安湖体育公园等28处如期推进,大运村全部新建单体建筑基本建成。竞赛组织全面推进。发布大运会竞赛总日程,组建14个赛区委员会和40个场馆中心核心管理团队,推进赛事运行指挥系统建设,12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报名参赛。举办倒计时一周年等重大活动,有序筹备开闭幕式,形成火炬传递方案,启动火炬手、护跑手选拔。赛事氛围日益浓厚。发布大运会机会清单,8家世界500强企业签署赞助合作协议。开通运营大运官网、大运频道等宣传平台,完成首批专业人才社会招聘和高校骨干志愿者招募,城市志愿者注册人数超67万,市民积极踊跃参与“爱成都·迎大运”系列活动。

  (五)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竞相释放。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蓉注册,成都超算中心投入运营,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增长10%,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增长47.5%。五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创新产业科研用地差异化供给模式,全面开展零基预算改革,启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组建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中西部首家市级再担保公司,成都农商行股权实现市内国有控股,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9%、23%。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出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减少36.5%,公共资源交易向智慧化升级,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增长15.6%,连续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强化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化解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35家民营企业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六)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形成。对外通道强势拓展。天府国际机场开展校飞,双流国际机场跃居全球最繁忙机场第8位。新开通6条国际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国际定期直飞全货机航线达10条。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铁路运邮试点,开行国际班列4317列、增长35.5%。平台载体乘势升级。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设立省级经开区。获批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对外经贸逆势上扬。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54.2亿元、增长22.4%,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增长20.9%,在蓉世界500强企业新增4家。

  (七)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全力稳就业保民生。坚持援企稳岗扩就业并举,在全国率先出台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促进就业专项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城镇登记失业率3.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8.5%。加强困难群体援助帮扶,5.79万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实现应保尽保。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标准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援建项目361个、投入资金4.56亿元。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3万个,公办园学位占比达50%。成立成都市预防医学研究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共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站,新增三甲医院5家,新配置救护车117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深化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新增普惠养老床位2000张。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9万余场。建成3308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菜篮子”保供中心等民生项目加快建设。全力强功能提品质。开通运营9号线、18号线等5条轨道交通线路,新增运营里程216公里。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北线和蒲都、德简、成资渝、成宜高速建成通车,五环路启动建设,东西城市轴线、天府大道北延线等骨干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打通“断头路”45条。开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专项整治,完成60个示范线和示范片区打造。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基本形成。推动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398台。新筹建人才公寓及配套住房333万平方米。全力防风险化隐患。扎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整合组建市级专业救援队伍54支,有力应对百年一遇的洪灾,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16%、14.77%,森林火灾次数下降31%。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有序推进金融风险处置,妥善化解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健全诉源治理机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实事。

  (八)加强自身建设,政府治理能力水平加快提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议文件进一步减少,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三公”经费下降11.6%。提高依法治理能力。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82件、政协委员提案638件。提请市人大新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6件、新修订地方性法规5件,新制定政府规章5件。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坚持制度性开展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48次。提高智慧治理水平。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审批事项实现100%网上可办。着力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汇聚数据753类57.1亿条,打造43个指挥决策和综合管理的智慧应用场景。持续推进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网络理政平台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466.4万件,诉求解决率93.4%,群众满意率94.9%。

  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消防、人防工作取得新进展,审计、统计、档案、保密、信访、气象、邮政、参事、地方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港澳台、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应急救援人员、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志愿者、基层党员干部以及全体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和省驻蓉单位,向驻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成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迎来了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实施,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密集部署,推动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稳步迈进;党中央赋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使命,推动成都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些都为成都从大城市向大都市转变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能。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扩大投资、提振消费、稳定外贸还需付出更大努力。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创新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吸引的高知识高技能人才还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极核和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推动“两区一城”协同发展还需深化,产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还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污染防治还需久久为功。开放能级还需全方位提高,整合全球资源要素能力还不足,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还需持续建设。教育、医疗发展还不均衡,城市韧性安全水平还不够高,智慧化城市运行服务体系还需加快构建。我们将积极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上述问题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