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则城市活

  张绍莲住上了迟到多年的江景房,楼上的邻居则住上了期盼已久的电梯房。当地在为一层住户打开围墙的同时,为整个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

  张绍莲由衷地说,“政府部门把外部景观打造好,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小环境打造好。”这位热心市民主动响应号召,把自家客厅贡献了出来,无偿提供给游客使用,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城市会客厅”。

  社区活则城市活。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类似创新在成都不断涌现。

  2400亩的湖区周围,散落着不同风格的住宅楼;清澈的湖水倒映出湖畔和草坪,以及错落其间的休憩场所。走进成都天府新区麓湖公园社区,会让人产生错觉:到底是社区建在了公园里?还是公园建在了社区里?

  居民刘敏辉退休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在社区艺展中心,她笑盈盈地向到访者介绍各种社团活动。讲解结束时已近中午,“我要坐游艇回家做饭啦,欢迎大家常来做客。”她笑着说。

  一湖碧水是这个公园社区的灵魂,满足了成都人对枕河入梦依水而居的美好想象。“环境没得说,就是担心开发商撤走之后,湖水会不会变成一潭死水?”社区居民罗艳霞说。

  担忧并非多余。2400多亩的水域,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年用于水质维护的费用高达3000万元。楼盘开发结束后,谁来为这优质水环境买单?

  麓湖公园社区党委书记王燕也开始了提前谋划。在她看来,环境维护要靠人,现在社区正在组织各种不同的水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定期参与种植水草、在河边捡垃圾等,保护生态将逐渐成为居民的新时尚。

  “我们还正在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基金会模式,目前累计捐赠总额超过了1500万元。”麓湖公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徐棠棣说,“渔获节、龙舟赛、水上剧场……基金会每年会组织500多场社区活动,借此打造公园社区品牌,提升了社区吸附能力。”

  徐棠棣表示,吸附的不仅仅是捐赠,更是居民对于美好家园的价值认同。

  长期关注公园城市理论实践的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认为,成都基于公园城市建设,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体系,是对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也是公园城市建设值得推广的经验。

  “我对成都公园城市的前景非常有信心,因为它符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满足了成都人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李后强说。

  春节前的一天,阳光明媚,不时有路人在张绍莲小院门口探头张望。

  “我电视上见过您,特地过来看看。”“快进来坐坐,就跟回家一样。”张绍莲笑着招呼。

  从公园城市建设“首提地”到“示范区”,或许这就是成都应有的城市气质。(参与采写:刘依林、孔维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