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之变

  “放慢脚步”取代“步步紧逼” 让孩子从“三个老师”的指导中解脱

  “‘双减’前,孩子的周末不是做作业,就是在去培训机构的路上。他成绩不太好,我给他报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补习,培训班老师经常跟我说孩子学习状态不好,回来后我就开始唠叨,娃就说太累,想休息。但孩子马上要升高中了,我急啊!”航天中学初三(四)班学生家长邓洪美说。

桐梓林小学内,孩子们正在踢足球。学校供图桐梓林小学内,孩子们正在踢足球。学校供图

  “‘双减’政策出台后,航中老师跟我进行反复沟通和交流,让我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那样会适得其反。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孩子周末学科培训取消了,没想到孩子精力更充沛,心情变开朗,反倒更愿意学习了。”在孩子的细小变化中,邓洪美逐渐放平了心态,周末只给孩子保留了中医培训,还说起孩子最近跟她说的话——“妈妈,我今天打篮球又进了几个球。”“妈妈,我帮你号个脉吧。”“妈妈,我也要学会洗衣服、洗碗,以后我在外地读书不会咋办?”现在, 邓洪美的孩子已学会做简单的饭菜,也开始学习做一些家务活。

沙河源小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包括竹编、绘画等。学校供图沙河源小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包括竹编、绘画等。学校供图

  航天中学初二(一)班学生家长邱敏说,“双减”政策未出台前,一些孩子在“三个老师”——学校老师、培训班老师、父母的教导中无所适从,遇到问题不知道听谁的。

  “双减给我带来的教育观念的变化,是让家长的角色回归本位,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让孩子注重身体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在她看来,“双减”政策厘清了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学科教育应该放心交给学校,家庭则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品德养成等。既是老师、又是母亲的邱敏呼吁,“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家长心理还不太适应,仍存焦虑,希望家长能给予新政更多时间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