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主”和“链长”

  2022年3月24日,距离第一次会议,仅仅过去了3个多月,成都又召开了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会议强调“持之以恒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

  产业生态集聚力,既是以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为特征的“集群化”发展,也是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形态。

  成都建圈强链行动,用“链主”和“链长”的政策设计践行着产业的变革。根据《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成都将加强培育链主企业,建立并动态更新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录——

  链主,是那些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居核心或主导地位,能够掌控整个价值链条中最有价值部分并拥有最终话语权的企业,它们被期待能够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的方式,让业务沿着链条上下游延伸,引领整条产业链的发展。

  比如,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戴时飞提到,自己所在的成都市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聚集了一批航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其他企业一道,我们也成为成都产业建圈强链的一环”。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图据新都区委宣传部▲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图据新都区委宣传部

  而政府通过“链长制”创新激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充分发挥链长制的组织协调作用,更大范围实现配置资源、聚集要素和应用市场。

  目前,成都整合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重点引育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如今首批入库链主企业已超过40家。仅在医药健康和航空航天产业的建圈强链,成都已经确定了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4个重点产业链,“目前4个产业已确定12家既有链主企业、14家拟引育链主企业”。

  不过,“建圈强链”实行近半年,也有新的“改进”。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兴轩表示,对标新要求、新支撑,成都投资促进工作还有较大改进和提升空间。他强调,要围绕建圈强链目标导向,增加“链主企业投资项目”“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招才引智项目”三项核心指标,积极发挥指挥棒作用,同时建立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红黑黄榜”制度,推进项目落地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阶段,成都市投促局正在摸排因疫情封控等原因导致本地“链主”企业供应链受影响的配套企业,积极开展“保供稳链”专项招商行动。

  人的问题

  要增强产业链建构力,成都想得更远。在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成都曾提出,“要坚持产城结合、职住平衡”。

  对成都这样一座人口两千多万、面积1.4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来说,要推进“建圈强链”行动,要有相应的应对之策。

  这其中,人的问题最为关键。过去十年,近600万新增常住人口涌入成都,实际管理人口2100多万,人口规模为成都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深入实施“蓉漂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人才协同共享、柔性流动。

  说到底,城市对人的渴求,来自于产业的渴求。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表示,公司正通过中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立上百人的团队推进中试实验,同时和青白江区的相关产业相结合,做好原创技术转化。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前身为成都化肥厂,现已成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推进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公司在向先进材料中试基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王琪两个团队合作,在原始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工艺与应用研究。

  叶锐建议,可以在青白江区尝试打造一个“第二产业大学”,“政府主导、成都大中专院校参与、企业提供场景,能为成都培养应用工程师、技术经纪人等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制造业一旦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些低水平的设备会逐渐被淘汰,高端装备普及面在扩大,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去操作这些先进设备,然后去提升企业的生产效能。”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精密制造事业部工具板杆车间主任陈晓玫现身说法,她提到,成都本地技能人才队伍结构还应该优化,“要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庞大的人才储备”。

  这些人才从哪里来?

  基于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认识,成都大力引育领军人才,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领军人才遴选机制,鼓励创新型企业推广设立“产业教授”岗位。目前,首批遴选的产业领军人才252人,提供人才安居、子女就学、资金奖补等政策

▲成都市首个人才公寓项目——人居锦城峰荟▲成都市首个人才公寓项目——人居锦城峰荟

  “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特质愈发明显,需要高精尖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很关键,然而,真正将校企合作做好,也并非易事。”随着“门槛”提升,陈晓玫也看到了背后的隐忧。她提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鸿沟还需要填补,“这将为现有技能人才培育带来新的挑战”。

  根据党代会报告,成都还将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综合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良好风尚——一条条舞动着的产业链,意味着城市的潜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了城市的引力。它们串联起成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宜居宜业的价值观念,也激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