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四川在线记者 陈昊 成都观察 杨柳 文/图

  一座超大城市的幸福底色持续擦亮。

  2月17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专场新闻发布会,交出一份有份量、有质量、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简称“十大工程”),是成都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民生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厚植城市比较优势的筑基工程。两年来,成都高质高效推动“十大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去年12月,成都获得“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连续14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今年是“十大工程”的深化提质之年,如何进一步提质“幸福城”?

  两年做了什么?

  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幸福答卷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放在首要位置,成都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于2021年深入实施“十大工程”。

  两年来,成都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幸福答卷。成都市幸福办项目统筹组组长、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向进介绍,成都努力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聚力提升城市品质,让幸福成都更有质感。两年来,成都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便民交通出行体系,持续推进215公里地铁轨道建设,开工建设都市圈市域铁路成眉S5线,市民平均通勤时长缩短两分钟。同时,成都打通市域“断头路”80条,建成天府绿道1610公里;持续推进81个片区有机更新,高品质完成老旧院落改造项目601个。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让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成都重点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和民生短板,实施重点领域项目719个、完成投资3204亿元。同时,成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18.59万个,累计筹建人才公寓9.9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2.7万套。

  聚力激发社会活力,让幸福成都更有内涵。成都成功举办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2中国·成都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2022成都马拉松等多项重大体育赛事和首届中国(成都)生活体育大会,49个大运会场馆全部已投入运行;同时,成功创建安仁古镇5A级旅游景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考古中心等文化地标项目竣工投用。

  今年怎么干?

  推进533个具体项目建设

  今年是成都实施“十大工程”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十大工程”的深化提质之年。此前,成都市幸福办面向市民公开征集策划2023年项目,由各市级部门和区(市)县政府综合考虑资金落实、土地保障、建设周期、功能呈现等情况,对征集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将市民建议转化为教育、医疗卫生、全龄友好社会营建、城市有机更新、品质社区创建、人才安居、文化旅游、全民健身、城市交通治理、生态惠民十大重点领域,30类民生事项,533个具体项目,总投资6916.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7.68亿元。

  其中,落地开工项目158个,总投资624.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06亿元;加快建设项目210个,总投资5433.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4.43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65个,总投资858.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7.19亿元。

  从行业领域来看,教育领域实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项目63个,培育新优质学校60所以上,增加学位8万个。

  医疗卫生领域,实施公立医院、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中医药传承创新等项目38个,建设医疗次中心15个、增加救治床位800张。

  全龄友好社会营建领域,实施养老、托育、特殊群体关爱等项目33个,规划建设护理型养老床位4300张,新增托位超1000个。

  公园城市有机更新领域,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片区有机更新、安置房新建等项目114个,新启动片区有机更新项目20个,实施老旧院落改造616个。

  公园城市品质社区创建领域,实施安全社区、智慧社区等项目12个,建设消防站9个,实现智慧安防小区覆盖率达60%以上。

  人才安居领域,实施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项目27个,新筹建人才公寓5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

  文化旅游领域,实施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高品质旅游目的地打造等项目37个,建设博物馆、图书馆4个,修复保护遗迹5处。

  全民健身领域,实施精品体育公园、运动健身设施提升等项目16个,建设社区运动角100个。

  城市交通治理优化领域,实施城区道路改造升级、公交效率提升、智慧停车场等项目95个,打通“断头路”“瓶颈路”9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不少于1万个。

  生态惠民领域,实施“锦城蓝天”“青山映城”“天府蓝网”“天府净土”“五绿润城”等项目98个,生态修复面积超9.5万亩,新建各类公园68个、天府绿道800公里、天府蓝网300公里。

  向进表示,下一步,成都将持续推进“十大工程”,确保一批暖心贴心项目落地落实、开花结果,切实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