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作共建

  成渝两地经贸往来热络

  政府及毗邻区域间均有体现

  那么,成渝两地经贸交流现状如何,有哪些热点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对此,盛毅表示,应该说成渝之间的交流已经非常普遍了。表面看起来,两地各有各的想法和打法,经济联系是越来越强化。

  他说,现在相对比较集中,同时表现比较突出的,首先是双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两地同属于长江流域,同时担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任务。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年成渝之间的高速公路、高铁、一般公路、铁路,都在纷纷打通断头路,连接起来。再有就是旅游行业,过去凡是外地的旅游团到当地后都得交由当地的旅行社安排“地陪”来接待,现在已经取消地接、地陪制,整个区域拉通,组织川渝之间的旅游线路只用一个团队就能够完成。

  成渝两地产业合作方面也快速推进。像四川内江、南充、广安等城市有很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他们既是重庆企业的配套企业,也跟成都企业配套。对企业而言,两个城市没有太大区别。哪个地方有市场,哪个地方有需要,就往哪儿走。

  经贸往来热络不仅表现在政府之间,也体现在毗邻区域之间。盛毅告诉记者:“不久前,我参加重庆江津区举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家座谈会,江津正与泸州、宜宾加强联系,构建长江上游协作经济带;遂宁也在推动与潼南共建新区;还有广安高滩新区,实际上已经和重庆两江新区相连。所以各个层面都在展开合作。”

  谈障碍瓶颈

  政策机制未完全打通

  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尽协调

  目前不少专家认为,唱好成渝“双城记”,成渝两市还应将“拔河效应”变为“抱团效应”。在“相向而行”的一体化发展中,应注重思维突破、机制突破、保障突破和智库突破。

  那么,当下两地经贸往来持续热络,存在的一些障碍和发展瓶颈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

  对此,盛毅表示,首先是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综合实力不够强。不仅是两地之间,在重庆内部和四川内部,各地产业发展水平也比较接近,所以大家经常会提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其次,两地政策机制也未完全打通,“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导致各地形成了追求本区域独自发展,而忽视相互间合作的情况。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尽协调。尽管这几年两地的交通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可以说基本解决了“蜀道难”问题,但是建设密度还不够,配套还不成体系。

  当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其中也存在一些阻力。各级政府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也是很正常的。这也并非只是在成渝地区存在的问题,因此两地除了要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外,还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指导建设的机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熊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