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钟振宇

  科举和高考,是中国古今最重要、影响面最广的考试制度,两者在不少地方存在共通之处。在一定意义上,科举亦即古代的高考。

  “两百余年中,四川考中举人7652人、进士786人,全省各地的分布情况差异很大。”7月24日,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方志专家通过梳理我省志书,向记者介绍了清代四川“高考”情况,并展示了《四川省志》中一张珍贵“清代四川各府厅州县举人进士统计表”。

  志书专家说,科举考试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前两级考试在各省进行。清代的乡试沿袭明制,在顺天府及各省举行,中式者称做举人。各省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到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会试,到1904年共举行112科,四川每科中进士者,少则 2到3 人,多也不过10余人。两百余年间,四川中进士者总共786名,约占全国总数的2.9 %。

  殿试,即以皇帝的名义召集会试中合格的举人进行考试。殿试分一、二、三甲,一甲取 3名(最优秀),即一、二、三名,赐进士及第,他们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从1646到1904年的两百多年间,四川一共考取状元1名,榜眼1名,探花1名,传胪1名,即1895年的骆成骧(状元)),顺治辛丑年(1661年)的李仙根(榜眼),道光戊戌年(1838年)的江国霖 (探花),以及1898年的李稷勋(传胪)。

  志书专家拿出“清代四川各府厅州县举人进士统计表”告诉记者,两百余年中,四川考中举人7652人、进士786人,各个地方的分布情况差异很大。以县为例,中进士数量位居前三的华阳县、成都县和宜宾县,分别30人、27人和24人;中举人数量位居前三的是成都县、华阳县和巴县,数量都超过200人,而有的县仅仅数个,甚至为零。

  “一般来说,凡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高,教育水平也更高,在科举中胜出的人才更多。”志书专家认为,这张珍贵统计表正是对这一规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