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

  叶片上不起眼的小突起藏着光叶蕨的大秘密

  意外识珠芽三部曲

  2015年,陈小红再上二郎山寻找光叶蕨,她注意到叶片上一个不起眼的突起解剖小突起,发现横截面上有类似茎的结构,猜想这个东西应该能长成小苗2018年,认定学界“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可生长形成新的植株

  光叶蕨野外种群不过百余株,让它们彻底摆脱濒危状态,首要思路是开展人工繁育。从2013年开始,四川启动了极小种群保护与拯救行动,光叶蕨等14个极小种群植物被首批纳入保护与拯救范围。但多年来,人工繁育工作一直困难重重。

  近日,好消息传来,经过5年探索,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小红破解了光叶蕨人工繁育难题,向光叶蕨人工种群的建立和野外回归迈出新的一步。□本报记者 寇敏芳

  探索

  常规孢子繁殖方法困难重重

  蕨类植物的繁殖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又称孢子繁殖,是蕨类植物主要的繁殖手段。

  野生状态下的光叶蕨自我繁殖,主要靠孢子囊。据了解,此前的大多数研究,也主要聚焦于孢子繁殖。每年五六月间,孢子囊开始形成,至9月底孢子囊成熟炸开,孢子弹出并散落于地表。当遇到适宜的萌发条件后,孢子才能萌发产生配子体,配子体上再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形成胚而产生新植株个体。但孢子要萌发成苗必须具备合适的繁殖条件。

  多年的人工繁育实验表明,光叶蕨的孢子繁殖比较困难,其孢子萌发时间长达60天,且只进行到配子体阶段,并未真正成苗。野外种群观察也发现,每年光叶蕨植株数量增长极为有限,表明野外孢子繁殖受到明显限制,孢子萌发率极低,对光照、气温、湿度、土壤等的要求极苛刻。孢子繁殖成苗困难,也就使得人工繁育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