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

  意外发现光叶蕨的珠芽繁殖

  陈小红破解光叶蕨人工繁育难题并不是从孢子入手,而是无意间找到一条新路。

  2013年,陈小红承担了“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雅安市范围的调查任务。在二郎山,她第一次遇到光叶蕨。“在一个小水沟的两块石头上,光叶蕨从岩石缝隙里伸出叶子,在风中摇摆,好像在冲我招手。”此后的调查中,陈小红再也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光叶蕨。越是稀有,越是好奇。从事木本植物研究的她,被这株“神草”迷住了。

  2015年,陈小红再上二郎山寻找光叶蕨。这次,她注意到叶片上一个不起眼的突起。《中国植物志》记述光叶蕨属“在分类位置上是介于蹄盖蕨和冷蕨属之间,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轴顶部下侧具有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

  好奇心的驱使下,陈小红想要解开小突起的未解之谜。由于光叶蕨是濒危植物,不能随便采集,她在秋季捡拾了几片枯落叶,此时上面的小突起还没有完全枯萎。

  开始,她怀疑小突起是病害,直接把样本送到病理检验室,但检验结果一切正常。陈小红不死心,又做了解剖,横切小突起之后,惊讶地发现,横截面上有类似茎的结构。“当时就猜想,这个东西应该能长成小苗。”根据她的观察,叶片枯萎后,小突起还在生长,看起来像在发芽。

  此后,陈小红团队持续跟踪研究。到2018年,初步完成光叶蕨濒危机制的研究,认定学界“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光叶蕨的珠芽位于成年植株羽片顶端的小脉中部,每个羽片顶端着生1至4粒珠芽,1个叶片可结出近80粒珠芽。团队观察发现,珠芽成熟后掉落到土壤,可生长形成新的植株,得出珠芽繁殖是光叶蕨的一种新繁殖方式。

  如今,陈小红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利用珠芽培育出光叶蕨小苗。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其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分类学上对光叶蕨的认知,而且为光叶蕨的人工繁育找到经济、快捷而又有效的技术方法。光叶蕨在走过了发现难、繁殖难后,野外回归建立新的人工种群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