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在表演莲箫文莉在表演莲箫

  临了,文莉一边送记者出门,一边喃喃自语: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继续找传承人……

  文莉,68岁,四川成都人,是目前四川莲箫(民间也称‘连箫’)的传承人,大家都喜欢叫她“莲箫姐姐”。

  几年前,师父牟庆云在弥留之际,把三位师兄妹叫到病床前交待,最终选出了她。师父紧握徒弟们的手嘱咐,“你们要团团结结地帮助大师姐,把牟家军发扬下去……”

  随着传统曲艺缓慢落幕,以前一天跑三场,挣七八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面对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四川莲箫,文莉这条传承之路要走下去,有点艰难。

  1

  从表演“中江表妹”开始

  下岗后走上从艺之路 一天能挣七八百

  拿着两根竹竿前后左右十字跳,喊出独具标志的“柳啊柳连柳……荷花柳灯儿莲,海棠花……”这便是四川莲箫。它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说起现在莲箫的发展,面对记者镜头起初还很平静的文莉突然有些激动,“我不能让它断在我手里,这样我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拿着手中已经有些岁月的“金钱棍”(四川莲箫的道具),她还记得那段光辉岁月。

  1995年,原本在机械厂工作的文莉成了下岗职工,那时她才43岁,与远在东北的丈夫分开,带着一双儿女以及年老的母亲,靠一个月30多元的下岗费生活是不可能的。大家让她去劳动市场找工作,但是那里都是一些家政、保姆的工作,“家务事我确实做不来。”这条路没有走通。

  文莉从劳动市场回家的路上经过音像店,店内正循环播放着四川谐剧,其中极富特色的中江话,她说了几句就会了。文莉说,自己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曾经也是厂里的文艺骨干。于是,她准备把爱好当成生存技能。

  最开始,文莉外出在街头、坝坝上表演,招牌是“中江表妹”:手挎竹篮,身穿花衣、花裤,头绑两股辫儿,走起路来轻快灵活,说起话来风趣幽默。但文莉说,最开始她的表演是没人认可的,“有时连孩子的零花钱都拿不出。”无人认可,她就干脆不要钱,免费演给大家看。

  见她说中江话不太地道,四川车灯表演艺术家夏曼云得知了她的家庭情况,于是从中指导,之后她才慢慢得到认可,演出费从一场3元,慢慢涨到5元、10元。在她陆续学了四川清音、四川车灯和四川盘子后,找她演出的人多了起来。

  她记得2007年左右,她一天可以进行三场演出,每天带妆骑着一辆烂单车满城跑,“一天挣七八百,那基本是别人一个月的工资。”文莉笑着说,“那时自己在家的待遇都提高了……演出完回家饭都是煮好了的,连洗澡水都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