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座古城构建起四川山城防御体系

  公元1235年,宋蒙战争打响,数十万蒙古大军在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战线上,对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却在四川受阻。南宋朝廷在此依山就势修筑城寨,构建起了一套规模庞大、“如臂使指,气势联络”的山城战略防御体系,在此拖住蒙军长达半个世纪。

得汉城 题刻 图据《险行米仓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得汉城 题刻 图据《险行米仓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大良城 城墙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大良城 城墙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多年研究宋蒙战争史的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介绍,蒙古人的计划中,“欲略定西川下流诸城,当先定成都,以为根本。”“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在1235年发起战争后,次年便大破四川门户阳平关(位于今陕西宁强县境内),此后长驱入蜀。数月之内,成都、利州、潼川三路所属府州俱陷。不过当时蒙军意在劫掠财物、俘掠人口,无占领土地的远图,不久北撤。也正因为如此,地处川东的夔州(今奉节县)一路以及泸(今泸州市)、果、合数州才得以幸免。

小宁城 巴中市文物局小宁城 巴中市文物局

  在此危急形势下,南宋朝廷开始重建四川防务。1242年,宋理宗命余玠出任四川宣谕使,旋即升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全权负责蜀地防务。在此后的数十年里,这位南宋名将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策略,发动众人陆续在川内江河沿岸险峰之上,扩建和新修了数十座山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到1244年时,四川军事布防已初见成效,余玠凭借山城寨堡与蒙军展开了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此后几年,他又增筑了一批山城,进一步完善了四川山城防御体系。

  陈世松介绍,余玠精心营造的山城有几大特点。一是均“依山筑城、恃险拒守”。它们几乎全部修建在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中四面险崖峭壁的山头上,山势险要,状如城郭,是天然险固之地;城内却较为宽阔,有田可耕、有水可饮,可容平民和军队长期居住和守御。更重要的是,这些山城彼此有水陆道路相连,互为犄角。一城有事,他城驰赴救援。即使遭遇突袭,也能从容对付,不战自守。

  众多山城中,有8处最为有名,分别是剑阁苦竹寨、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金堂云顶城、南充青居城、合川钓鱼城、蓬安运山城、奉节白帝城。因8处山城所在地的府治曾迁往这里,它们又被后世称为“抗蒙八柱”或“蜀中八柱”。

  2012年底,四川省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宋蒙(元)古城开始全面摸底调查。他们发现,历史上有记载的宋蒙(元)古城多达100座左右,规模巨大。更鲜为人知的是,蒙军也修建了十余座城寨,可见当年四川战区的拉锯战耗时久远。

  近800年过去,四川现存的古城仍然多达30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