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水稻田遗迹 面积约600平方米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在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垫面遗迹1处、护坡遗迹1处,出土数以万计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而其中最大的成果,便是发现宝墩时期的水稻田遗迹。

宝墩遗址2020年发掘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宝墩遗址2020年发掘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

  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这处水稻田遗迹发现于宝墩古城的西南部,目前揭露600平方米左右。考古人员在发掘到此处时,发现了它的不一样。这处距离地表2米左右的水平地层与常见的人类活动过的地层相比,看不到陶片、红烧土、碳屑等遗物,土层相对纯净,土质则与湖沼中的淤泥颇为相似。更让唐淼惊讶的是,这处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铁锰结核。这是一种铁、锰氧化物的集合体,类似于铁锈颗粒,它需要在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可能与水稻种植时灌水、放水环境有一定关系。”唐淼说,他们及时在该地层中采集了两件土样标本送到中科院检测,同时在发掘中关注与水稻种植相关遗迹。果然,在对于这一区域采取大面积保留、小面积解剖的发掘中,考古人员继续发现了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1条疑似田埂遗迹,多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

  更确凿的证据来自于对土样标本的检测。唐淼介绍,检测结果显示,这片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水稻植硅体包括了扇型、双峰型和并排哑铃型三种类型,其中双峰型植硅体含量最高,植硅体浓度高于100000粒/克,扇型植硅体浓度高于80000粒/克,是早期国际标准值的20倍,“可以说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为了进一步支撑这一初步判断,考古人员已对地层土进行系统采样,未来将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层水稻植硅石浓度、类型、比例的对比,与稻田伴生杂草群植硅体的鉴定,土壤微形态等方式进行交叉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