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为什么要建平台?

  根据国外相关研究

  经历院间转运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达12.5%—62%,其死亡率比普通危重症患者高4%—8%

  传统转诊流程中

  因信息多头、沟通信息不全等原因,一旦出现患者病情变化,或者多个病人同时到达接收医院,就可能出现接收医院无法短时间内提供足够资源、交接时间长、二次转诊等问题

  使用平台,转诊有多快多精准?

  A 申请转运

  申请医院:填写“病情摘要”“转诊需求”及“转诊原因”等信息

  华西医院:在平台上按下“急诊初审—直接接收”的按钮即可通过

  B转运过程中

  实时跟踪:通过平台可实时看到患者所在救护车的位置、预估到达时间

  在线交流:两方对转诊过程、患者异常等情况进行远程实时沟通

  监控进度:除了负责转运和接收的医生,华西医院急诊科的几名主要负责人也实时监控管理平台

  1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危重症院间转诊“绿色通道”面向公众发布,四川日报全媒体首次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危重症院间转诊预约平台”的转运过程进行直播。

  直播过程中,四川省建筑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一名感染新冠病毒的79岁危重症患者陈山(化名)申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的院间转诊预约床位,仅仅几分钟就通过了审核,患者很快转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救治。

  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绿色通道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四川省建筑医院的医护人员们正在转运陈山。魏冯摄。

  直击

  危重症患者申请华西医院床位,仅几分钟就通过了审核

  “注册、审核、发起转诊……”1月5日下午,四川省建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邱勤通过“华西急诊多学科协助组”微信公众号的“危重症院间转诊预约平台”,为陈山办理预约转诊申请。据邱勤介绍,陈山于2022年12月21日在四川省建筑医院入院治疗,经诊断患有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并伴有3级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几分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蒋耀文的手机收到提示,并通过“危重症院间转诊预约平台”查看到邱勤发来的“病情摘要”“转诊需求”“转诊原因”等信息。

  “可以转。”蒋耀文经过病情判断,在平台上快速按下“急诊初审—直接接收”的按钮;另一边,看到审核通过信息的邱勤则立刻将这个消息告知陈山家属。

  17时44分,载有陈山及其家属的救护车从四川省建筑医院出发。途中,蒋耀文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看到救护车所在的位置和预计到达的时间,还通过平台的在线交流功能与四川省建筑医院的转运医生对转诊过程、患者异常等情况进行远程实时沟通。

  这个过程中,监控“转诊进度”的不仅是转运医生和转出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的几名主要负责人,也作为“管理者”实时监控管理平台。

  救护车一路疾驰,抵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后,蒋耀文医生带着医护人员快步向前,一边将陈山安排在急诊科一个贴上“预约床位”标识的抢救区内,一边和四川省建筑医院的转运医生进行病情交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持续救治。

  四川省建筑医院的医护人员们正在转运陈山。魏冯摄。

  幕后

  为及时、准确、安全转运危重症患者研发智能平台

  像陈山这样通过“危重症院间转诊预约平台”得到救治的新冠危重症患者,从2022年12月以来已不下10位。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任曹钰教授介绍,“危重症双向转诊预约平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发,可提供给所有医疗机构使用的智能平台。该平台于2022年11月正式运行,运用5G技术、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打破传统的院间转诊模式。

  谈及开发这一平台的初衷。曹钰坦言:“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看似简单的院间转诊流程,不仅仅是把病人从一个医院转到另外一个医院,而是需要集全院之力调集合适的医疗资源,才能保障危重患者的转诊安全、提升救治成功率。”

  她举例,根据国外相关研究发现,经历院间转运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达12.5%—62%,其死亡率比普通危重症患者高4%—8%。“因为传统转诊流程中,申请转诊医院与接收医院间虽然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沟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但由于信息多头、沟通信息不全,一旦转诊过程中,出现患者病情变化,或者多个病人同时到达接收医院,就可能出现接收医院无法短时间内提供足够资源、交接时间长、二次转诊等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标准、安全、快捷的转诊流程迫在眉睫。”

  “第一次用‘危重症院间转诊预约平台’,速度真快,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邱勤对此深有感触。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唐时元看来,“危重症院间转诊预约平台”有助于转诊双方准确把握转诊前评估。

  在这个平台中,每一个单位都能做转出医院,也能做接收医院,更好地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政策。

  华西医院还计划进一步优化该平台,开展区域性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双模式提高西南片区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能力,并建立本地化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转诊预案,共享平台内纳入的转诊资源。在自然灾害、大型传染病发生时,通过该平台助力快速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