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粮”田

  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超7成,居全省首位

  春耕以来,中江县通济镇田间一片忙碌,数辆工程车在加紧平整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通济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谢浩说,这片高标准农田计划5月初完工,目前已完成土地整理2700余亩。中江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1万亩,今年将新增8.4万亩,数量创历年之最。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最直接路径。德阳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12万亩、占比73.6%,居全省首位。今年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7.4万亩,并补齐灌溉排水等短板,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

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云龙湾全景。(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云龙湾全景。(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田块碎,农机打个弯弯都搞不赢。现在连成一片,‘大家伙’有了用武之地。”最让绵竹市种粮大户刘永华满意的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效率的提升。之前两个人一天只能打药三四十亩,现在无人机飞一天,350亩都不在话下。

  推进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的同时,德阳还抓细抓小,开展撂荒地整治。

  “100亩撂荒地整治复耕后,去年产出1.5万斤大豆和5万斤玉米。”在德阳市旌阳区仙桥村,杨虎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杨廷虎尝到撂荒地整治“甜头”。2022年,德阳6.84万亩农户承包土地撂荒现象全面清零。

  建良田,更要护良田。

  德阳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先后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

  谋“粮”技

  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变“会种地”成“慧种地”

  和往年不同,广汉市种粮大户冷辑龙的麦田今年采用机械进行免耕播种。“免耕播种让小麦根系发达且扎得深,这是高产的保障。”

  藏粮于技,德阳强化粮食生产科技赋能。

  依托川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德阳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主推技术到位率分别达到98%、95%以上。

  同时,德阳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开展技术指导;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将更多高素质农民培养成科技种粮能手。2020年,广汉市黄达安等6名种粮大户,“尝鲜”职业农民制度改革,成为四川首批拥有“副高”职称的职业农民。

  种粮有好手,更要有好种。

  3月初,德阳市罗江区“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示范区和“种子芯谷”核心区的团堆村,田野被油菜花染得金黄。每年,罗江产出优质油菜种子可满足3000万亩油菜移栽用种需求。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透露,力争到2025年,全市制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选育粮食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

  德阳发挥在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优势,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一方面,依托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开展丘陵地区新机具研发推广,提升全市农机化水平;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农田数字身份证,构建“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

  传感器埋进田里,监测土壤条件;电子屏竖在空中,显示风速光照……走进德阳市旌阳区桂花村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实现“耕种管收”全智慧化管理,变“会种地”成“慧种地”。

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机械化收割小麦。(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机械化收割小麦。(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春分临近,山河渐暖,万物复苏。

  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种粮大户李杜忙着驾驶无人机为小麦喷洒农药。他身后不远处,矗立田间的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又一个奋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