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先民以何为食?种植稻米饲养家猪

  居住在这座276万平方米的大城里,古蜀先民何以为食何以为居?最早的村落是什么形态?在展厅中央,有一座大型的聚落格局沙盘,沙盘上展示了通过考古人员最近5年的发掘工作复原的成都平原最早的村落形态及不同类型的远古房屋。这些房屋并非空想,考古工作者们通过一次次的考古发掘,在宝墩遗址发现了建造房屋的基槽,并且在基槽里柱洞中发现了碳化竹片,证明四川盆地常见的竹骨泥墙房屋,在宝墩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房屋基址发现的红烧土,还证明这些房屋的泥墙经过了烧制。”唐淼说。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碳化水稻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碳化水稻

  那么古蜀先民又以何为食呢?“通过植物考古发现,宝墩古蜀人吃的是稻米,而且这稻米是他们自己种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2020年在宝墩遗址发现了疑似水稻田遗存,在这片遗迹,不仅发现成熟水稻的植硅体,还发现了不同成长期的水稻植硅体,这充分说明了宝墩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唐淼告诉记者。

  展厅中,通过放大镜,观众可以看到4500年前的“稻米”和“粟米”,这些植物种子早已经碳化了,但是通过植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并辨认出它们。

  通过植物考古还发现,在宝墩时期,除了稻谷,葡萄也是那时人们的喜爱的美食。通过动物考古则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家猪,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宝墩时期的家猪骨骼。各种渔猎使用的磨制新石器,也让人们大开眼界,可以穿越4500年,想象先民的生活。

  陶器,是宝墩时期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在宝墩遗址发掘的陶片,拼对出了古蜀时期的陶锅和陶灶,其设计非常精巧。陶器虽是实用器物,宝墩人却用自己的巧手将其美化,在展厅里,可以看到宝墩陶器上的各种花纹,最为常见的是绳纹,而最为特别的则是水波纹和稻穗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