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实习生 刘宇凌

  与新冠病毒战斗的第三个年头,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不断提升分级分类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采取多种举措服务各类市场主体良好发展和保障市场平稳运行,让“市监蓝”成为深耕防控一线的稳健底色。

肖家河街道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引导居民扫场所码肖家河街道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引导居民扫场所码

  “三巡三查”实现精细防控全覆盖

  为守牢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主阵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用械安全,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坚持做好“质检员”、“品控员”,以“三巡三查”工作机制构筑起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三巡”,即突出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中“巡进口冷链食品” “巡零售药店”“巡农贸市场”三大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防控和监测范围; “三查”,即构筑“局领导不定期抽查” “局所联动检查”“专班暗访督查”的三级督导巡查机制,采用“四不两直”等检查方式,督促三大领域市场主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守居民饮食、用药、用械等安全防线。

  在进口冷链食品方面,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重点督促检查相关企业落实好“三专、四责、五证、六要素”管理,梳理《成都高新区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等防控任务清单、检查标准清单,构建微信专群1对1对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力争从源头上守牢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关。

  针对药械经营企业,执法人员在重点检查药店是否落实基本防控措施的同时,开展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医用口罩、隔离衣等疫情防控类器械质量安全检查。

  聚焦农贸市场,高新区内30家实际经营的农贸市场建立起了每日巡查制度,区、街两级各落实督查人员分片区督导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重点督促落实粮油肉蛋奶等重要民生商品明码标价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安全稳定。

  针对“三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市场主体,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持续采取行业内通报、加大监管频次、行政约谈等手段,压实压紧企业主体责任。今年以来,累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7595家次,药店1917家次,农贸市场共计2233个次,检测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25781人次,督促整改各类问题461个,责令停业整顿42家。

合作街道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检查进口冷链食品合作街道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检查进口冷链食品

  依托智慧监管系统加强药店“哨点”监测

  4月11日,在百欣堂药店(天晖路店)门口,药品销售人员正有序引导居民排队进店购药。

  记者在现场看到,药店大门半开,中间摆放了一张简易的小桌子,桌面上备齐了额温枪、手消等防疫用具,店门上,天府健康通、场所码、“进店须知”等疫情防控提示整洁有序地并排张贴。因木桌长度不足以挡住整个进口,店家又用一根塑料绳系在门口两端,形成了一道简易却严实的关卡,需要购买药品的居民必须先落实进店防控措施。

  这样简易的防控设置广泛存在于高新区内的零售药店,在督促零售药店补齐防控短板方面切实发挥了坚实的“哨点”作用。

  在此基础上,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还进一步加强药品购买前端管控,针对进店购买“四类药”行为创新实施更精准、区域性的哨点政策,根据不同的防控形势,细化 “四类药”购买防控要求,实行差异化管理。

  “互联网+智慧监管系统”也在精准防控中得以优化。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依托阳光药械智慧监管系统,精准筛选出三天内多次(大于等于两次)购买“四类药”人员,并向其发出核酸检测短信提醒,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对未完成核酸检测人员,由各街道负责调查并反馈至系统,实现人员闭环管理。

  通过这个系统,零售药店在“四类药”销售等方面遇到的疑问、最新防控要求等,也第一时间进行线上视频培训和政策答疑,累计覆盖药店人员1300余人。

  推出全省首个“零接触”清单

  诸如药店防控这样结合实际、创新方法、破解问题的举措还有很多。

  面对防控新形势、新问题,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坚持稳中求进,聚焦不同阶段防控的短板弱项和重点难点问题定向发力,因时顺势打通问题赌点,创新举措,开创新局。

  在服务企业登记方面,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登记“零接触”清单,梳理出38项登记注册事项,纳入“零接触”清单管理,申请人可通过四川政务服务网、营商通APP、成都高新区企业智慧登记系统、微信公众号、自主申报机等“非接触式”渠道,结合免费邮寄、自助打印等服务,自助办理清单上涉及的登记注册业务,全程实现“不见面”。

  针对习惯现场办理或者自愿选择现场办理的企业和办事群众,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也充分尊重其意愿,落实好“排号一次,服务到底”“预约服务”等制度,不断优化企业服务,避免人员聚集,助力疫情防控。

  2022年1—3月,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通过“零接触”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事项1.69万件,占办件总量的7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