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成都发展历程,两个“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城市联合、产业耦合、服务融合……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让成都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先看成都都市圈。作为全省首位城市,成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推动区域功能分工、产业协同和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整个区域发展质量“水涨船高”。

  数据显示,2021年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11.9亿元,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比重达33.8%、占全省46.4%、人均GDP迈上8万元台阶,达到全球中等收入地区水平。作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获批的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再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聚焦“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双核联动协同。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增速较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占全国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5%和30.8%。重庆向西,四川向东,川渝两地要素加快流动,产业加快交融。

  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

  一个“合”字,凝聚合力,见证合作。

  “长板协作”

  圈内资源跨区域整合

  每隔一天,位于眉山市的四川和晟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会有一辆满载20吨化学品的罐装车出发,不到一小时,就到达目的地——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到成都建厂后,因为配套合作的关系,和晟达也准备在四川布局,经过多方考察,我们选择了距离成都很近的眉山市彭山区。”和晟达相关负责人表示。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投资的目光放在了成都都市圈。都市圈内,既有成都市地理位置、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营商环境等突出资源优势,又有德眉资土地资源、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强强联合,便有了都市圈“研发+制造”的合作模式,让建圈强链行动在都市圈内走深走实。

  例如,今年一季度,眉山新签约通威太阳能投资120亿元的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中创新航投资100亿元的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眉山基地项目。值得注意的是,通威太阳能和中创新航都同时在成都与眉山两地有重要布局。

  对企业而言,都市圈内更便捷的上下游配套和更具规模效应的产业布局,带来了做大做强的底气。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创新航西部产业集群。”中创新航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谈到公司频频在成都都市圈“落子”时提到。以成都都市圈为核心,中创新航不仅要打造西南研发中心、业内最大的储能产品单体生产基地、运维大数据平台,还将发挥“链主”作用服务区域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

  对城市而言,“链主”企业的带动和成都产业的溢出,给德眉资三市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让“投资德阳就是投资成都”成为共识,德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今年一季度,成都市金牛区和德阳什邡市联合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中航智研发生产项目,由金牛区研发、什邡生产制造无人机。这也是在金什合作园区落地的第一个项目。

  “推动资源跨区域整合,既是服务重大战略的要求,也是成都做强极核主干功能的内在需要。”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加强产业协作配套研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成德眉资产业发展资源共享、协作联动、互促共进,共同打造装备制造等4大产业生态圈和轨道交通等7大重点产业链,构建“长板协作”格局。

  目前,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领域已探索形成了“研发在成都、配套在都市圈、应用在市州、绿电返成都”的机制。

  “朋友圈”效应对于产业链的打通和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作用。截至2022年3月末,德眉资3市承接成都转移企业共372户;德眉资3市企业在成都设立研发机构共计5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