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九寨
与花斑烟杆藓擦肩而过,栉风沐雨也要找到你
雷声轰鸣、雨声淅沥中,团队向大致符合照片上植物海拔要求的地方前进。途中,大家几乎是逢腐木必趴,向阴面向阳面都仔细搜寻
去年底,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林科院共同启动实施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苔藓植物考察是任务之一。为此,省林科院牵头组织该院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家组成科考团队。科考团队共8人,从今年4月开始,团队多次进入保护区进行动植物科考,摸清保护区“家底”。
“一般每年5月至8月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最适宜观察苔藓植物。”团队领队、省林科院生态所副研究员潘红丽介绍,7月中旬,团队全副武装进入九寨沟。盛夏的九寨沟鸟语花香、美不胜收,大家却顾不上欣赏沿途风景,翻越悬崖峭壁,穿过山洞河流。
在野外,绝大多数苔藓植物难以用肉眼直接鉴定,只能收集后在实验室利用专业设备进行鉴别。团队边走边看边拍照,尽可能抵达更高地区。更高的海拔落差、更广的考察区域,才更能反映生物的多样性、科学考察苔藓植物的生存环境特征。
考察中,团队特别留意我国特有的花斑烟杆藓。据记载,四川就有这种苔藓,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林地,常以腐木作为生长基质,零星散生。其绿色丝状原丝体特别发达,配子体极度退化,孢子体发达并高度分化,烟杆似的外形极具辨识度。
“花斑烟杆藓的模式标本(即作为规定的典型标本,在确定及发表某一群生物的学名时,应指出此学名的特征与作为分类概念标准的模式标本,但并不一定限于此群的典型代表),发现于马尔康王家寨,当时恰好是7月,所以我们特别留意它。”潘红丽说,每遇到一处疑似植物,大家就趴在地上,细心观察辨识,但直到两周后科考结束也没有发现花斑烟杆藓。
几天后,当叶文正在广州的实验室里鉴定植物时,收到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跃发来的照片。照片上,模糊的植物中混生着多种苔藓,张跃特意圈出照片右下角一种绿棕色植物,“是不是烟杆藓?”
“就是!”细细打量过后,叶文确认保护区内有此植物。
“一定要找到你!”9月,团队再次集结出发。
再进九寨沟时,温度大降,并进入雨季。雷声轰鸣、雨声淅沥中,团队向大致符合照片中植物海拔要求的地方前进。途中,大家几乎是逢腐木必趴,向阴面向阳面都仔细搜寻。
雷越打越响,雨越下越大。“最后这一根看完就撤了!”张跃话音刚落,一株花斑烟杆藓突然出现在这根腐木上。大家马上聚拢,对比照片再三辨认,“就是它!”将腐木翻身七八遍,团队在上面发现了6株花斑烟杆藓。
“太幸运了!”一位成员激动得差点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