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

  谋划“点线面”空间布局

  形成“人退猫进”新生态新格局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效果

  此前,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域涉及的乡镇、村组成百上千,经济收入水平整体较低,数以万计的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如何让人与大熊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游客与扭角羚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游客与扭角羚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是一个观察窗口。

  国庆假期期间,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元素”客栈老板高奎赚了个盆满钵满。两年前,高奎到发展村走亲戚,看中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投资400多万元从周边村民手中租下这栋房屋建客栈。如今,发展村像他这样的投资者越来越多。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白沙沟航拍景观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白沙沟航拍景观

  背靠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外围周边)发展生态旅游,全村农家乐从几年前的寥寥数家发展到如今的60余家,村集体经济从不到5万元增长到34万元。发展村的飞速发展,分享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红利”。

  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谋划点上聚居、线上游览、面上保护的“点线面”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人退猫进”的生态新格局。

  具体来说,一方面,统筹使用易地扶贫、地灾避险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优先推进原住居民搬迁到周边社区集中居住。整合提升聚居地公共设施建设,减少不必要的空间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一批入口社区和特色熊猫小镇,支持沿路沿线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游憩、民族文化、熊猫文创、特色农林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依托国家公园生态体验、自然教育开展接待服务,探索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秋季红叶景观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秋季红叶景观

  同时,将位于原保护地外4613平方公里的栖息地划入试点区,实行大面积保护。建立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差别化保护管理,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控制区,严格控制生产活动。

  为保障试点区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四川推动建立《大熊猫友好产品体系标准》,认证了“平武五味子”“唐家河蜂蜜”等原生态产品,已安排各类公益岗位工资等补助达4.9亿元,提供培训服务3万余人次。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发展的特色种植业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发展的特色种植业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的养蜂产业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的养蜂产业

  在2019年大熊猫节上,30家企业有意向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建设,意向性投资达300亿元以上。四川还引入北京山水、桃花源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区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小区发展。据统计,试点以来,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惠及约25万群众。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外工作者给孩子们讲解森林知识。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外工作者给孩子们讲解森林知识。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森林研学教育活动。

  4年“添砖加瓦”,大熊猫以及千千万万生活巴蜀大地上的生物,有了“新家”。

  听见会上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的消息,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副局长张绍军,忍不住感叹:“从简单保护到研究性保护,从保护研究大熊猫本身到保护研究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四川创新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升级了大熊猫保护格局,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川力量!”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