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虫:
我省已建40余万亩抑螺防病林
他呼吁建种质资源基因库防“死灰复燃”
自2006年启动实施林业血防工程以后,全省各地开始营造抑螺防病林。为让相关工程按规范操作,费世民团队将近年科研成果集结成书,从选树、栽树、管树、建立示范区、增加经济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提出“花椒+鸡”“红香椿+兔”“竹+渔+新农村”“林+茶”等复合模式,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目前,全省血吸虫防控总体情况如何?费世民说,血吸虫病防控总体分为传播控制、传播阻断和传播消除3个阶段,目前处于消除阶段。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抑螺防病林40万余亩,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整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林业产业发展等项目,植树造林100多万亩,形成了控制血吸虫传播的巨大屏障。

“考虑到边界相连,我们还与下游地区进行了对接,对三峡库区进行了钉螺孳生风险调查,一起开展联防联控,预测预警。”费世民说。
血吸虫病防控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程,不能单纯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2008年开始,费世民参与了3次全国、四川山丘区林业血防工程规划编制,目前规划已经编制到2025年。
“相关研究还需要继续做。”费世民说,四川仍然是血吸虫病隐患区,林业血防工作还不能停止。“上世纪50年代就打了一场全国性的血吸虫病防治胜仗,但是几十年后又恢复了,一旦放松警惕,疫情就可能卷土重来。”

他认为,做好技术储备很重要,“抑螺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必须建立起来,一旦发生新的疫情便于及时造林;持续开展钉螺调查监控和预测预警;同时,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力度,开展跨学科系统研究,结合目前的乡村振兴进行持续研究,研发出更多更高效的林业血防措施。
受访者供图
这里的新闻油爆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大四川(sinasc)

查看评论(1)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