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11月11日至16日,四川盆地出现今年秋冬季首次连片污染过程,涉及16个城市,一共出现53天污染。污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一到冬季,四川盆地空气质量就会出现反复,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关于大气污染的问题有“一箩筐”。11月25日,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视频连线中,对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问:这轮污染过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贺克斌:这次四川盆地形成区域性、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的污染天气过程是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一是盆地内污染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这是引发污染过程的基本条件;二是盆地大气环境受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影响,特别是二次转化提升快、占比高,会在某些时段出现峰值;三是四川盆地的特殊地形,传输影响明显,其传输过程在全国来讲也具有特殊性;四是不利气象条件和盆地的特殊地形共同作用下,客观降低了特定时段的环境容量,助推形成高污染,同时在高湿环境下会加快污染物二次转化。
问:上一次出现该情况还是2016年,对比两次污染过程,在应对及处置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贺克斌:通过两次污染过程对比,整体判断这一次气象条件跟上次类似,但结果不一样,因为通过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科技支撑和管控机制,应急管控起到了削峰、延时和抢回一些优良天的基本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预警预报和短期应对的综合措施,全省的重度、中度、轻度污染,比预测少了3天、6天和12天,各个城市的实测浓度比预测下降了6%~12%。二是全省提前发布预警,各地立即开始管控,使污染形成推迟3天,降低了基本浓度,也拉低了后续污染峰值。三是预测所有城市总的污染天数会达到74天,实际污染天数减少了21天。
整体来说,这次污染过程对比2016年,是四川盆地长期减排和短期应对能力提升起到的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