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固废无害化处置短板

  全省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5%

  眼下,四川正以成渝“无废城市”共建为抓手,着力在加大磷石膏、电解锰渣、盐泥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示范,持续推进大宗工业固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等领域下功夫,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相关产业间的资源耦合、原料互补,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全产业链协同治理固体废物。

  “我们一直在补齐固废无害化处置短板。” 据李银昌介绍,通过优化处置设施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强弱项补短板等措施,四川不断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数据上看,在不含企业自行利用处置能力下,全省现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389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13.17万吨/年,较第一轮央督反馈问题整改以来,分别增长316%和162%。

  同时,在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已深入实施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补齐处理设施短板。目前,全省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万吨/日,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5%,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58%,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南充等市已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实施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防控固废环境安全风险

  事实上,严厉打击涉固废环境违法犯罪,构建“不敢”违法的惩戒机制,也是四川长久以来的着力点。

  发布会上,李银昌透露,在联合公安、检察院等部门共同开展涉固废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下,已形成精准打击、持续高压的态势,坚决遏制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数据上看,近两年来,四川全省共查获废铅蓄电池违法行为36起、废铅蓄电池304吨;查处固废环境违法案件855件,处罚金额7395万元。

  同时,在落实监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下,“不能”违法的防范机制也被构建。例如,升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在线监管平台,健全信息化监管体系,严格“一废一库一品”监管。实施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危废大排查大整治和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全省共排查企业1837家,发现问题1899个,整改完成率92%。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不愿”违法的保障机制上。目前,四川已推动油基岩屑、磷石膏等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示范,拓宽固废综合利用渠道,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固废利用处置企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营,“将企业经营情况和环境行为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依法向社会公开,借助公众力量使企业守底线、知敬畏。”

医废转运备受关注。医废转运备受关注。

  建立多元协同共治体系

  强化联防联治

  “无废城市”建设在我国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过程。 “十三五”期间,国家在深圳、重庆(主城区)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11+5”)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川渝两地积极推进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

  对此,李银昌表示,将以川渝两地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建立“无废城市”共建协调机制,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组建工作专班。

  同时,邀请生态环境部固体司、部固管中心、中国环科院等领导和专家,联合组建“无废城市”共建专家库,开展技术帮扶和指导。指导首批8个城市科学编制“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有力有序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此外,将加强与发改、经信、住建、农业农村、卫健等部门的联动,深入分析工业固废、危废、农业固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难点和痛点,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建设的特色。

  跳出成渝,四川将着力建立多元协同共治体系,强化联防联治。具体而言,将以区域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统筹区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分类收集及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推动毗邻地区设施共建共享和协同应急处置固体废物,探索建立固体废物跨地区转移处置横向补偿机制,健全固体废物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区域联动、执法协同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