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相机频繁监测到大熊猫的踪迹,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

付明霞在工作中。她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里工作,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受访者供图付明霞在工作中。她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里工作,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受访者供图
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金山入口。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春阳 摄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金山入口。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春阳 摄
2月10日,宝兴县蜂桶寨中心管护站的巡护员正在处理大熊猫粪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春阳 摄  2月10日,宝兴县蜂桶寨中心管护站的巡护员正在处理大熊猫粪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春阳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鹏王怀 王国平 薛维睿特约记者 熊蕊

  “又是它!”2月9日15时24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负责人付明霞望向显示屏,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野外实时监控的摄像镜头中。画面上,是一只大熊猫的背影。“3日,我们在同一区域也监测到它的踪迹。”付明霞说。

  在雅安,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分布在野外的红外相机不仅频繁监测到大熊猫的踪迹,还有更多珍稀动物走入镜头。

  视野放大,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大熊猫国家公园,已经成为大熊猫和它的朋友们的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大熊猫王国”里生机盎然。

  捡到新鲜大熊猫粪便成为“捡屎官”的收获

  2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荥经县龙苍沟镇,鸽子花大道两侧的草木开始吐露新芽。沿路继续向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前行,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近一个半小时后,人类活动的痕迹逐渐褪去,树林则愈发茂密,雪也越来越厚。

  一块红色牌子出现在记者眼前,上面写着“核心保护区”,旁边有一只大熊猫的剪影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英文缩写“GPNP”。再向前,就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这里严格控制人类活动,而这片区域就是付明霞和同事们工作的地方。

  2017年,四川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研究生专业为“动物学”的付明霞,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被引进到当时的大相岭自然保护区,此后又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的工作人员。

  虽然和大熊猫算是隔屏相见的老朋友了,但在近5年的野外监测中,付明霞还未遇到过野生大熊猫。

  “大相岭山系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根据2015年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以下简称‘四调’)结果,只有38只大熊猫活动,种群密度低,偶遇概率太小了。”付明霞说,现在更多是根据大熊猫的粪便、活动痕迹以及视频监控等来监测大熊猫的数量和种群结构等信息。

  粪便检验是主要手段。采访中,自称“捡屎官”的付明霞从实验室的冰柜中拿出一份大熊猫粪便,这是她的同事去年11月捡到的。

  “呈纺锤状,一头较圆钝,一头较尖,很像烤红薯。”付明霞说,工作人员在野外遇到大熊猫粪便时,首先通过粪便表面的光泽度、完整度,再结合当时的天气、气温、湿度等辨别它的新鲜程度。一般3天内的大熊猫粪便可以视作新鲜粪便,冬季可将时间延长至7天以内。

  新鲜的大熊猫粪便捡回来后,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提取样本,记录捡到的时间、地点、海拔、经纬度等信息,再送去专门机构进行检测,通过提取DNA分析栖息地大熊猫的性别、年龄、种群、亲缘关系等信息。

  “在山上这么长时间,一年里也只能捡拾到一两次新鲜的大熊猫粪便。因为少,这些粪便我们也不舍得扔,都暂时冻在冰柜里。”付明霞有些羡慕地说,“宝兴县的同行,遇到大熊猫、捡到粪便,是常事。”

  正如付明霞所说,2月10日下午5时左右,记者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片区采访时,正赶上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县蜂桶寨中心管护站的巡护员张玉兵和两位同事下山,他们手里拿着的是当天最大的收获——两份大熊猫刚排泄不久的粪便。“还很新鲜,是竹叶便,你们闻闻,没有异味,还有一点竹叶的味道。”张玉兵根据粪便的大小初步判断,这是一大一小两只大熊猫留下的。

  “最近几年,我们小组基本每月都能捡到一份新鲜的大熊猫粪便。”巡山20余年,张玉兵眼见着大熊猫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数据显示,宝兴县野生大熊猫数量从第三次调查的143只增加到“四调”时的181只,在大熊猫的县域分布中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