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通水通电的屋舍……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海拔2000-2900米的马厂村一改过去山高路险、交通落后,村民单靠脚力体力生活的贫困局面,换了新貌。这对2015年来马厂村当驻村副书记的周晓东来说,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马厂村建卡贫困户有92户440人。2015年12月,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选派周晓东到马厂村当驻村副书记,如何让这92户贫困户脱掉“贫困帽”,成了周晓东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精神扶贫提振脱贫信心

  初到马厂村的周晓东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能力不足,物质上的扶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精神贫困”已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扶志”与“扶智”才是关键。

  “人穷不能志短!”周晓东告诉记者,马厂村有个村民,每天就只知道喝酒,感觉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我们问他今后怎么生活,他抱着无所谓态度,说靠国家扶贫补助。“我们反复上门做工作,帮助他树立脱贫的志气和信心,鼓励他通过种植大蒜赚取收入,实现了脱贫。”

  像这样的村民并非个例,周晓东从现实考量,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国家扶贫政策、生活中与村民打成一片倾听群众困难和想法、带着农技员走访农户手把手传授技术等方式,为贫困群众营造了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文化氛围。

  村民有了脱贫信心,就为“扶智”脱贫增添了动力。什么是脱贫最直接途径?在周晓东看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育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提高贫困人口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或许才是脱贫关键所在。

  2016年,“助力喜德县精准扶贫专题培训班”在成都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开班,周晓东组织马厂村村民代表、致富领头人、妇女等参加培训。“我学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新农村建设、文明礼仪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帮助我从思想上走出了大凉山。这也是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听老师讲课,我算是上过大学了,我要用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村民吉力马哈在此次培训中收获不小。

  类似的技能和文化知识培训已让马厂村30多户100余名群众受益。

  而在“扶智”之路上,马厂村的学校教育也是周晓东最关心的问题。“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个贫困户因学返贫。”他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构筑助学渠道,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保障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共募集助学资金3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20多名。“让贫困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才能还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周晓东说。

  因地施策,发展特色产业为稳定脱贫致富注入持久动力

  稳定脱贫的关键是持续增收致富。周晓东这一初步想法在看到村民翁姑木果一家的现状后,更坚定了发展马厂村特色产业,让村民持续致富的决心。

  翁姑木果家8口人,6个孩子读书,生活十分困难。周晓东得知他家情况后,认为只有发展富民产业才能改变像翁姑木果这类贫困户的生存现状。借助马厂村海拔优势,考虑到花椒种植(投入小、产出大、高山种植质量好)和山羊养殖(技术简单、投入少、效益回收快、高山养殖肉质好)的特点,他与村委会协商,在全村发展种养殖产业。把利用省安科院扶贫帮扶资金购买的37只羊苗交给翁姑木果养殖,另外购买5400株花椒苗分发给54户贫困户建卡户。

  “我领到了150株花椒苗和37只羊苗,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家山羊都有50多只了,花椒年收入1万多,再也不愁没钱了。”谈及现在的生活,翁姑木果很是满意。

  如今,马厂村产业还在继续发展,青椒种植10余亩,2000多亩的花椒基地建成,百亩漆树已经种下……周晓东等人在产业发展上的引导,使马厂村至少70户贫困户300余人受益。村民们通过自己双手,一点一滴改变着村里积贫积弱现象。到2017年年底,马厂村92户贫困建卡户440人如期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642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2.8倍,顺利完成脱贫目标。(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