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恩阳区自2013年成区以来,为有效破解底子薄、基础差、发展严重滞后、区域经济水平不均衡等制约新区发展瓶颈,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坚持以“稳增长、调结构、抓存量、助脱贫”为抓手,创新启动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项目,助推新区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注重科学谋划,多措努力争项目。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前提下,采取“纵上对接汇报、纵下沟通协调”举措,积极争取项目落地,为指标显化创造条件。一是机遇把握“准”。2013年恩阳新区成立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工作,把广泛获取信息源、抢抓政策机遇期、厘清政策边界线、找准工作切入点作为主攻略,落实专班狠抓建设用地和占补平衡指标创建工作。二是规划设计“优”。采取“实地踏、现场访、民意调”等方式,全面掌握项目区地形地貌、基础设施配套情况,择优选择专业机构,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全力提高项目立项竞争力;采取“一地一策”的方式,严格按照项目设计规范,科学编制项目规划及设计方案。三是联动实施“稳”。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结合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项目规模、布局和时序,确保项目实施与易地扶贫搬迁、特色镇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土坯房改造等工作有机衔接,同步推进。
严格过程管控,竭尽全力提效率。为缩短项目实施周期,提升指标产出效率,加快资金回笼,始终把“过程管控”放在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全力提升项目实施质量。一是制度管理“严”。建立项目入库立项核查制度,由技术单位实地踏勘确认并把关;建立招投标文本审查制度,成立审查小组,对招投标文本进行合法性审查后,集体讨论确定。通过完善制度,压缩了各工作环节,核减了自由裁量权,防控了廉政风险点。二是标准统一“严”。建立增减挂钩项目标准化体系,落细“三靠、五选、六不选”“五化、五通、五有”标准,并运用科技手段开展招投标文本审查、项目日常监督、技术核查及验收等工作,实现“事过留痕、人过留影”,有效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三是质量管控“严”。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监管体系,邀请离退休老干部、政风行风监督员、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全程共同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成立专项督察组,按月开展检查,及时通报和约谈工程推进慢、质量较差的项目区,限期整改完善。四是项目验收“严”。建立项目验收环节相互牵制制度,项目实施完成后先由区自查,再报市级进行技术核查并反馈问题。完成整改后,由市级项目主管部门组建工作组进行验收,每个项目由两名以上片区组成员实行打分验收,杜绝了低质量项目通过验收。
加大改革创新,挖掘潜力增效益。争取政策突破,2014年获得原国土资源部出台支持巴中扶贫攻坚的六条意见,明确巴中市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可在省域内跨县、市流转,打破了只能在市域内流转的限制,畅通了资金回笼渠道。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鉴于增减挂钩项目的政策性强,我们将国有企业作为增减挂钩项目的投资主体。国有企业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可采取向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使用债权式基金等方式筹资。二是依托统一流转平台。为规范指标流转市场,恩阳区以国有企业为载体,依托全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购平台,按照全市研究确定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购价格统一收购流转,并建立起完备的指标收购、流转、交易制度,保障和规范了地方政府、投资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等多个主体的收益分配。三是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流转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后,流转资金统一全额缴入财政金库,按规定使用。
截止目前,全区累计申报增减挂钩项目67个,已实施增减挂钩项目56个,涉及18个镇133个村,社会投入资金12.32亿元,共建成聚居点175个,新居2400余套,取得节余指标2875.42亩,收益8.62亿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52个,总投资6.796亿元,涉及18个镇230个村,共整治农田13.1万亩,新增耕地2866公顷,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0.07万亩,获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75万亩。恩阳区还先后与成都高新区、郫都区,眉山仁寿县签订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异地交易合同,交易总额超过20亿元交易,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
全区上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动落实,极大地优化了地区生态环境,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用地紧张问题,进一步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人均居住环境也得到全面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减小,群众主体能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