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每行每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放到教育行业,师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细心雕琢,以对待孤品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浪四川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师匠精神,走近一批优秀的教师,了解他们在日常教学中的创新与思考,故事与启迪,风格与魅力。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袁成老师

给孩子们“精神粮食”的袁老师给孩子们“精神粮食”的袁老师

  一个平凡班主任的自述

  “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袁成在他的作文中写到,而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优秀的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也不知道当老师究竟意味着什么。

  6:30起床

  7:10-12:00上课、备课、查班

  12:30-2:00 处理班级事务、查寝或者找学生谈话等

  2:15-5:55 上课或开会或做其他事情

  6:30-7:00 解答学生问题或与学生谈话

  ……

  9:20-10:30 查寝,与学生交流

  11:00-12:00 反思、洗漱、睡觉

  这就是袁成当班主任的一天,09年刚刚做班主任不到半个月的他在博客中写道:“为了每天能和他们交流,牺牲了太多休息时间,我都快扛不住了……很累”,但他又想,“这群淘气的学生,是我班级的1/45,但却是每个家庭的100%啊,如果我带不好可能会毁了他们一辈子”,于是新的,重复的,平凡的一天又开始了。

  回想起来袁成觉得,可能是孩子们特意为他买的那个蛋糕、或是家长们给班里搬来的绿色植物、在他灰心时给他的短信和留言让他离不开学校,给了他坚持初衷的力量。

学生们为袁老准备的惊喜学生们为袁老准备的惊喜

  因为家在郫县,袁成一周只能回一次家,他心里有愧但也无计可施,“每次到回家的时候,孩子都一定要等着我回去了才吃饭”,但让他欣慰的是妻子对他工作的支持。

  “与品格同行”是袁成自建的班级微信公众号,粉丝达到了2000人,学生风采、家长课堂、袁成时间等一个个版块都是他梦想的足迹,“我深知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科学的方法,相信不管带哪种类型的班级,都会成为幸福的班主任,润泽每位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小心灵本搭建沟通大桥梁

  袁成有一个名为“心灵本”的法宝,让他成为学生们在遇到烦恼时的第一倾诉对象。“袁老,这个星期我不知道怎么了,我上课没有精神,我惧怕数学……我不想这样,我该怎么办?我需要您的帮助!”,在一次期末考试前袁成通过每周一次的心灵本发现了谢金雨同学的求助,他看出孩子是担心考不好受到父母的责备,于是就及时给谢金雨的爸爸打电话交流了情况,引导他们多理解、关爱孩子,而不是以成绩高低去评判他们的好坏,这才缓解了谢同学的焦虑。

  有时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也会通过心灵本向袁成求助。一个叫蒋梦威的男生在心灵本中表达寝室室友生活习惯不太好的抱怨,袁成看到后,立即和学生了解情况,先是和几个同学分别谈话,又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帮助他们进行沟通,化解了心里的“疙瘩”,最后这个宿舍竟然还收获了“文明寝室”的称号。

  通过心灵本,袁成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但对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一个人能够倾听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却是非常重要,“孩子们常常在心灵本上写一些不好对别人说的困惑,有时是同学之间的,也有何父母之间的,这种诉说是帮助他们疏导情绪最好的方式。”

  这个小小的心灵本像是打开孩子心门的一把钥匙,当学生们感觉到他们的烦恼有人倾听,有人愿意帮助,那么他们就更愿意与人交流,逐渐地打破了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心墙。

和家长学生在一起的袁老师和家长学生在一起的袁老师

  家长的另一双“眼睛”

  “袁老师是我见过最正能量的老师,我现在每天上班必做的事情就是看他的博客,不光是了解孩子的情况,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有很大帮助”家长谢静说,袁成自己写的《教者成于川——一位青年班主任的教育探索》这本书一直被她随身放在包里。

  “家长朋友:请您与孩子共同分析交流第三次月考”、“最近天气变化较大,容易感冒发烧,请您以及孩子注意增添衣服……”,袁成通过博客、微信等方式让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变得细致化。

  “我们家娃娃经常问我怎么知道他在学校里的事”钟霞觉得袁老的这种方法让每周只能和孩子相处24小时的她不至于和孩子的学习生活脱节,而这些细微的工作也让家长们觉的“心里头被捂热了”。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张泽刚老师

  他被孩子们亲切的称呼为“刚哥”

  他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做班费

  他带过的班,54个学生,51个上了一本

  他就是张泽刚,一个教书15年热情丝毫未减的高中老师

张泽刚和他的学生张泽刚和他的学生

  一声“刚哥”是他坚持的动力

  “我出生在农村,当时的代课老师对我们很关心,一到春节就给班上每个同学送只自己养的兔子,从那时候起我就想当像他一样的老师,关爱遇到的每一个学生,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刚哥”谈起当老师的初衷,从2002年开始的教学生涯就一幕幕又浮现在他脑海……

  2010年到棠外后,6年8个班、3年化学备课组长、成都市“优秀班主任”、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这些称谓在他心里都比不上孩子们的一声“刚哥”。

  从早上7:10分到晚上11点,日复一日的12个小时,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亲自给入学前的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情况,观察他们刷饭卡的记录,为了留校的18个学生连寒暑假都不停歇的组织着每晚两小时的自习。害怕孩子们想家,就把他们带回自己家吃饭;害怕他们学习累、身体跟不上,就买水果送去,自己的儿子却只是在学校上下楼梯时见一面。

  “刚哥”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叫唐浩磊的男孩,父母离异,母亲又不幸患上了脑溢血,神志不清,父亲则常年在广州等地做生意,四处奔波,无暇照顾当时已经上高中的他。身高1米8的唐浩磊对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一窍不通,也不愿和别人交流,但在遇到“刚哥”后,一切都开始变了……“刚哥”不断地引导唐浩磊,事无巨细的关注着他的动态,尝试着给他家的温暖。

  有一年放寒假,唐浩磊的父亲特意从广州飞回成都来接他去过春节,但一向对父亲不满的他怎么都不肯离开学校,只想回避所有和父亲的接触,就这样一场“父子大战”在宿舍上演,无奈之下唐浩磊的父亲只好联系当时已经回老家的“刚哥”,得知情况,“刚哥”立马从老家赶回学校,分别和父子俩交流,将父亲在外打拼的种种不易告诉唐浩磊,恍然大悟的孩子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子俩抱头痛哭,最终一起过了个好年,至今唐浩磊和父亲都还非常感谢“刚哥”,化解了父子俩长久以来的隔阂。

  让同学们念念不忘的“老大哥”

  今年刚考入川大的吴府耕、何文涛,是“刚哥”QQ群“棠外新四军”中的成员,刚刚熟悉完新学校的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回来看“刚哥”,紧挨着、兴奋地跟他讲着校园里的新人新事,恨不得把“刚哥”也带到大学去。

  “张老师性格直爽,是个性情中人,个子不高但浑身朝气蓬勃”吴府耕说,在他印象中,“刚哥”是那个把高中所有能做的化学实验全部亲自演示给他们、捐一个月工资做班费、编写了风靡全年级的“化学三字经”,让同学们念念不忘的“老大哥”。

  而对何文涛来说,“刚哥”则是在高三,周围人都反对他参加全国化学竞赛时偷偷帮他去培训打掩护的“好朋友”也正是在“刚哥”的帮助下,他获得了二等奖,获得了高考加20分进入了四川大学,这所川内最好的高校。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他们早已悄悄在纸上写下了给“刚哥”的祝福:“祝刚哥身体健康,优秀的桃李满天下!”“祝刚哥早日实现梦想!”

  袁成、张泽刚这样的老师,只是棠外教师团队的一个缩影。如此多优秀的教师诞生在棠外,是因为这里有着先进的理念,培育优秀的土壤。棠外秉持“仁 德 志 譞”的校训,“以人为本,为师生的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帮助每位师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和“六会一长”的育人目标,坚持精细化管理,为师生发展提供支撑性环境。

  如果个体的优秀是偶然,那么一个群体的优秀就是必然,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不仅要为教师点赞,更要为成就了一批优秀教师的棠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