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从小众到潮流”

  绿水青山,也是成都市民的幸福与期盼。

  在阳台拍雪山、上龙泉山观鸟、去绿道骑行、在公园里露营……这两年,有很多小众的爱好正在成都成为潮流。

  2017年6月,一张“在成都遥望雪山”的照片横空出世,也让“在成都遥望雪山”这一群体持续“出圈”。在短短几年间,这一社群从最初几人发展为数千人。观山爱好者制作的成都历年观山报告显示:去年成都空气质量实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9%,市民可遥望雪山60余天。

  在成都,还有一群观鸟爱好者,他们拿着望远镜或摄像机,观察鸟的栖居生活环境及鸟和整个生态的关系,甚至生物多样性。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是位资深“鸟人”。据其介绍,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鸟类达500余种,“不同鸟需要环境不同,每种鸟吃的食物也不同,可通过观察鸟的构成初步判断环境情况,鸟是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标准的一个指标。”

  如今,在成都观猛禽也成了一种教育方式,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其中。除了龙泉山观猛禽,都江堰观林鸟、青城山寻啄木鸟、邛崃访鸻鹬等活动备受青睐。

  资深跑友小文,最近解锁了百公里的成都绕城绿道骑行,一路上麦田、野花、小桥、溪流、湖泊,风光旖旎让人心旷神怡。休息间隙,小文熟练地点开“碳惠天府”公众号,“给你们看看我的积分。”屏幕上,她的碳积分已经达到了900分,这意味着,在配套的“绿色商城”里,她可以用这些积分换取共享单车的骑行季卡或者熊猫的主题周边。

  积分从哪里来?“只要是绿色生活,都可以换积分”,这位“低碳达人”给记者“科普”,每天运动的步数可以兑换,骑单车出行可以加分,燃油车自愿停驶也可以获得对应减排量,然后换算成碳积分。

  据“碳惠天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成都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探索“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碳普惠建设双路径,并将“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列入生态惠民场景,赋予公众在相关场景消费行为的低碳属性。目前,“碳惠天府”已在微信、支付宝、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推出,吸引参与用户超60万。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都正通过低碳能源、低碳交通、近零碳社区等等方式,系统性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向深而行,新变化不断发生。

  最鲜明的感受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都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出行成为市民最愿意、最依赖的出行选择,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截至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中心城区“5+1”区建成区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9%……“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更多的成都人绿色出行、体验城市、体验生活,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

  一个“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也正逐渐建立起来。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