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财经|时尚|艺术|运动|娱乐|汽车|教育|站内导航
素质教育

新浪四川>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正文

中国有9000万家长在教孩子“假装分享”

2018年05月08日 16:46 综合 

  米乐爸小时候曾经有一个很喜欢的玩具车,因为这个玩具车我觉得自己“酷毙了”,每晚都要玩一两个小时才会依依不舍的进入梦乡。一天,我的表弟来我家玩,毫无悬念的也看上了这个玩具车,企图拿走。我当时大哭大闹来表示反抗,却被父母一句“哥哥要让着弟弟”给回绝了。最后我失去了我的玩具车,也失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快乐。

  你小时候是否也受过类似的伤害,你是否还在继续伤害你的孩子?据调查,中国大部分的家长在教孩子进行分享时所采取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分享?怎样科学引导才能让孩子学会真正的分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三个必备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能叫作“分享”

  分享是指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

  孩子之间的分享必须具有3个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出自孩子本人的意愿(有人提出请求后孩子愿意主动分享);

  第二,与他人实现了资源共享(孩子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进行了分享);

  第三,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愉悦和满足的心理体验(孩子对有人能一起分享他的东西或者故事感到高兴)。

  而所谓的“伪分享”,是指孩子看似表面上进行了分享行为,但事实上这个行为未能完全满足三个必备条件。

  在“伪分享”中,分享不是“自愿”的,孩子和别人分享食物,为的是获得玩别人玩具的机会;和别人分享玩具,为的是能获得小朋友的亲近以及老师家长的称赞。“伪分享”也不是“愉悦”的,孩子是迫于成人的权威和压力和别人分享东西时,孩子的内心是害怕或不甘的。

  在“伪分享”教育下的孩子,要么功利心会很强,要么容易压抑自我,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缺乏自信和自我意识。逐渐地,“分享”对这些孩子来说就会成为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都说“分享是快乐的前提”,其实不对,应该是“快乐是分享的前提。”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进行分享?我们大多都做错了!

  有一个阶段,孩子以为整个世界都是Ta的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开始萌芽,除了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以外,还认为父母、亲人、玩具等等,也都是属于自己的,凡事往往以自我的需求为标准。

  这一阶段发生在4岁以前,这一阶段的孩子是没有分享意识的,以为一旦“分享”了,就代表着永远失去。

  4 岁左右是幼儿分享行为的转折期,也是幼儿心理能力逐渐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简单的愿望、他人意图和情绪等,逐渐开始愿意与他人分享。

  5至6岁时,孩子的“慷慨倾向”会出现飞跃式的发展,他们这时会觉得和别人一起玩会比自己一人玩有趣多了。

  想让孩子学会分享,请先允许Ta自私

  在4岁前孩子拒绝分享是正常现象,家长切忌强迫,若刻意追求分享行为本身,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情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这时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就以我们家小米乐举例吧。

  当有孩子想要玩米乐的玩具,我不会对他说:“你能跟ta分享这个玩具吗?”或者“你让ta玩一下这个玩具吧。”类似的话。我会对米乐说:“看上去ta对你的玩具很感兴趣呢!”

  向孩子强调他人的情绪,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对方想要玩他的玩具,帮助他建立起同理心,当他能够设身处地替他人思考时,他会变得更加愿意分享。

  若米乐对我说“不”,我不会强迫他分享。我会对那个孩子或者孩子家长说:“米乐还在玩这个玩具,他现在不愿意分享。等他玩好了,我们再来问问他,也许他会愿意。”

  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是否分享的决定权在于他,因为这个玩具是“他的”;同时也让另一个孩子明白,你需要等待和尊重,因为这个玩具不是“你的”。从小应该对孩子培养这样的界限划分。

  若米乐特别想要其他人的玩具,我会告诉他“爸爸知道米乐想玩这个玩具,可是这个玩具是哥哥的,你需要问问哥哥,他愿意给你玩吗?”

  我想教会孩子面对自己“想要别人东西”的需求,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若米乐被拒绝了或者对方直接不理米乐,我会告诉他“米乐问得很好,可是哥哥可能不想和你分享,真可惜!”

  孩子的行为是需要得到反馈来强化的,如果对方没给反馈,那么父母就需要出面给予正面强化。

  分享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自愿的。当孩子享受到了分享带来的好处时,他们自然就会分享。让孩子学会分享,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可以捍卫他们的物权;让他们学会分享,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随意占有其他人的东西。

  你知道吗?孩子会越骂越自私的

  幼儿行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DavidovM。、GrusecJ。等人的一系列研究资料表明:“父母们对孩子们错误做法的反应,在孩子们利他主义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回想那些较少同情心的幼儿或小孩们,他们的母亲在他们犯错误时通常会做出严厉的惩罚,然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的母亲会采取情感解释劝说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要求孩子采取安慰和有帮助的行为去安抚受害者。”

  这项研究结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当孩子犯错误时,经常遭受父母严厉惩罚的幼儿具有更少的同情心,并逐渐发展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变得更为自私。

  反之家长依赖理性、非惩戒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家长率先展现出对他人同情和善意的行为,会使孩子们富有同情心,更容易替他人着想。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的过程中,孩子真的会越骂越小气,越打越自私的,家长应采取温和的方式和理性的态度进行教育,并且自己先做到以身作则。

  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孩子拒绝分享的另一个原因,来看看你是否错怪Ta了?

  一位家长曾告诉我,她让孩子把小汽车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小孩子起初答应了,可临到头,孩子却反悔了,家长抹不开面子就当场批评了孩子自私,没想到孩子委屈的哭了一晚上,家长各种哄各种安慰,孩子才说出自己的想法:“下午那么多小朋友都想玩,我不知道该给谁玩!”

  其实还有很多小朋友不愿意分享的原因是:“我只有两颗糖,有四个小朋友想吃,我分不开”;“我想先分享给我最好的朋友后,再给其他人玩”;“这个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我怕别人玩坏”。

  孩子拒绝分享的理由是不同的,家长在进行分享教育时应具有针对性,不要因为孩子一拒绝就认为孩子“自私”,他们可能是乐于分享,但却不知道如何分享,又受幼儿语言表达限制,只能一时的选择拒绝。

  因此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分享技巧。如当孩子只有一个玩具却有几个小朋友想玩时,可以让孩子和小朋友们约定好,一人玩10分钟;当孩子只有一个蛋糕,却有两个小朋友时,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人一半的方式进行分享;当孩子分享自己最宝贝的玩具时,可以让孩子提前告诉对方如何使用、怎样保护它;当孩子的东西数量有限或是不便分享时,可以让孩子向他人说明情况并拒绝分享;当孩子想玩他人的东西时,要告诉孩子不要独占,更不能多次要求分享等等。

  米乐爸认为,教会孩子分享固然重要,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在分享方面做得好的儿童,往往社会化程度会较高,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会做得更好。

  但提倡分享的同时不该损害孩子的正当权益。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在任何时候把任何东西都拿出来分享,而是要教育孩子把握好分享的度,在尊重自己的权益和情感的前提下进行分享,并学会合理拒绝他人和坦然接受他人的拒绝。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