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财经|时尚|艺术|运动|娱乐|汽车|教育|站内导航
素质教育

新浪四川>素质教育>科学>正文

中国科幻百年变革(上)

2019年10月22日 10:54 综合 

  正所谓“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大神海因莱因也有句话类似的话,不知出处是否是这里“A generation which ignores history has no past — and no future”)。

  不清楚来路,又怎能看清去程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

  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缺乏神话、魔幻故事,那科幻又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

  一切都要从上世纪初说起。

  晚清文人志士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困境,试图通过种种方式拯救国家于危在旦夕,“科(学)幻小说”在他们看来未尝不是一种启蒙民众的方式。

原生代(1902-1949)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连载了《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中国第一部政治幻想小说。共5回,约9万字,畅想了中国自1902到1962年的变迁。

  妙的是,他竟成功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在他的幻想中,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不少外国人还会说中国话。

  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对国强民富的强烈渴望。

  绪言部分,梁启超谈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顾确信此类之书,于中国前途,大有裨助”。

  梁启超本人还曾与罗普合译过凡尔纳的《两年假期》——《十五小豪杰》。

  1903年,受梁启超影响,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也将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从日译本译成了中文,并更名为《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翻译《月界旅行》时,鲁迅还感慨到,“中国人做梦梦的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法国人却在幻想征服月球”,足可见当时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思想差距之大。

  1935年,在给杨霁云的信中,鲁迅写道“我因为向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

  事实上,中国的科(学)幻小说打从最开始流行开来,就背负着改良思想、破除迷信、启蒙民智的重担。

  1904年,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开始连载。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科幻小说起始的年份。小说作者是谁至今仍不知,只知笔名为“荒江钓叟”。

  文章共计发表了35回,约13万字,可惜并未完结。小说幻想了主人公搭乘“气球”,辗转亚非拉、大洋洲,一路披荆斩棘,寻觅妻儿的故事。

  看那气球的外面,晶光烁烁,仿佛像天空的月轮一样……走到气球里面,那机器的玲珑,真正是从前所没有见过的。除气舱之外,那会客的有客厅,练身体的有体操场。其余卧室及大餐间,没有一件不齐备,铺设没有一件不精致。

  熟悉凡尔纳的人,很明显能够看出这篇小说有《气球上的五星期》的影子,但作者很好地将中国独有的章回小说与科幻相结合,并完成了13万字的写作,这已是中国科幻的一大进步。

  1905年,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科幻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发表在了清末文学刊物《小说林》上,作者是徐念慈,同时也是此刊的创办人之一。

  小说主人公新法螺先生被一阵“宇宙大风”吹得灵肉分离,灵魂游历到了月球、飞上了金星后朝着太阳进发,最后又回到地球的故事。

  1909年,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出版,开篇就幻想了中国人拥有了强大的“飞舰”,不光战斗力爆表,飞行能力也是世界第一。

  为解决人口过剩问题,人们还利用“飞舰”开启了人类星际移民之路,先是到了月球,后登上了金星、木星。

  可这“飞舰”究竟是利用什么科学原理制造的呢?

  舰身三百六十六尺长,以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六度之数;中间五十尺宽,以符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数;帆翼八扇,以象八卦…

  虽然鲁迅曾说过“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幻小说始”

  但这一时代不少科幻小说也暴露了,我们当时对西方的先进技术“只知表、不知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硬伤。

  上面两部作品中提到的“气球”、“宇宙大风”都很难经得起逻辑推理,幻想国家强盛、技术强国固然好,但原创科幻小说仍缺乏科学的内核。

  1929年,后来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出生了,他自幼喜欢文学,并接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曾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开始陆续发表自己的作品,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奖项的科幻小说)、《第二个月亮》。

  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1932年,老舍先生写下了自己生平唯一一部科幻作品——《猫城记》,连载于《现代》杂志。

  作品描述了主人公坠落火星,偶遇智慧生命“猫人”的一系列见闻。这部小说被看做是披着科幻的外衣,暗讽当时社会的黑暗、国人的根性的一部作品。

  当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炮火打响,这一时期军事科幻题材颇受作家们垂青。

  1939年,顾均正的《在北极底下》科幻小说集,便是应时代而生,小说集共包含了《在北极底下》、《伦敦奇疫》、《和平的梦》三篇短篇。结合了科幻、侦探、谍战特色,以小说的形式鼓舞士气,批判日本帝国主义。

  1941年,许地山《铁鱼的腮》出版。

  小说的主人公,一位70多岁充满爱国情怀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个可以转换海水中氧气的“鱼型潜艇”和船员可以人手一个的人造腮,愿献给国家,为抗战服务,怎奈不被当局接受,暗讽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