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财经|时尚|艺术|运动|娱乐|汽车|教育|站内导航
素质教育

新浪四川>素质教育>研学旅行>正文

调查显示中国潜在国际游学群体已达600万量级

2018年09月25日 11:44 综合 

  出国游学能获得什么?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国内的游学产品和服务怎么样?如何保障出国游学的质量?带着人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游学的意义

  最近刚带队从埃及游学归国的张鹏是京城一所教育咨询机构负责人,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除了在众多博物馆里参观学习之外,我们还会在尼罗河的游轮上开设三到四次小课堂,结合看过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点,分主题给孩子们讲述古埃及文明的不同方面,同时还会带家长和孩子们到埃及人家里做客,亲身感受他们的生活。以往的活动里,还会走进学校和当地学生交流,组织各种动手参与的体验活动。我们希望让孩子在行走中开阔眼界,进而开阔心胸,获得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收获。”张鹏说。

  已经考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李兆晟,在分享何以敲开名校大门的经验时说:“我喜欢瞎溜达,我在大学申请文书里写得最多的,就是关于自己去世界各地游学、旅行的事情,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我的眼界和视野得到了拓展。”

  游学之说古已有之。《史记·春申列传》中的“游学博闻”,意为“游”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礼记》有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亦表明游是学的重要手段。“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游学其实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育方式。”一家知名游学机构负责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道。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美国家最先兴起了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比如美国的夏令营。其他国家和地区受其影响也逐渐发展起了本国的游学,比如日本的“修学旅行”,本质上都是游学。

  我们目前常讲的游学,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中被表述为“研学旅行”,出境游学被表述为“境外研学旅行”。

  在这份指南中,境外研学旅行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的实践活动证明,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很有帮助。”

  新东方国际游学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用调研数据表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被国际游学参与者视为最主要最核心的收获,占比达56.6%。此外,还有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环境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眼界和心胸代表了看问题的角度、目标的高度、视野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从根本上加快了学生成长的步伐。”张鹏说。

  亟须提升安全与质量

  近十余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家长出于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外语能力、锻炼独立自主能力、为留学移民做准备等考虑,选择为孩子报寒暑期的境外游学项目。相伴而来的,是出境游学行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10月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的境外游学人数和收入均呈快速增长。其中境外游学人数从35万人次增长至85万人次,境外游学收入从120亿元增长至273亿元。《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预测,至2018年国际游学的用户规模或将达到105万人次,未来还会继续扩大。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创业型游学机构乃至个人团体纷纷涌入该领域“切分蛋糕”,但是由于该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规范和部门监管都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游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性价比低”“游而不学”“安全隐患”等问题不时受到诟病。

  江西的何女士就向记者反映,去年她花了3万多元为孩子报了一家机构的美国游学项目,效果却不甚满意。“跟当初宣传的差距很大。正赶上美国学校的假期,培训机构租了一个中学的会议室,又请了几个当地的孩子陪读,感觉就像‘演员’演戏。最期待的哈佛、耶鲁大学之行,只是到学校参观了一圈。”

  这种情况在长期关注中美夏令营的王丹丹看来并不罕见,她在帮自家孩子寻找美国夏令营过程中,就意识到国内游学市场存在大量误导性宣传。她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一些服务中国孩子的机构披着“游学”的外衣在行“招摇撞骗”之实,“挂羊头卖狗肉”是普遍现象。表现为机构营销时宣称能为中国孩子提供与外国孩子同吃住同学习的本土夏令营,实际上是把孩子们聚集在一个租来的中学或大学的教室或宿舍中,由一个外教来给孩子们上课,再用少数时间带孩子在一些学校走马观花地参观一番,或有一两天的学校插班生活。

  她还看到,一些机构利用国内外的信息不对称,把一些科研中心、科技实验室等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资源,宣称为自己的独家资源,把在名校租场地找各种人搭建的“草台班子”,宣称为名校的本土夏令营,骗取国内家长高价购买。“像哈佛大学的夏校只有一个,有一定的选拔条件,但是租用哈佛大学教室或宿舍的夏令营有几十个,都是交钱就能去的。”王丹丹说。为此,她还特意开了公众号进行出国游学知识的普及和营地信息的打假宣传。

  这些情况在记者采访的其他业内人士那里也得到了确认。受访者指出,国际游学行业进入门槛极低,无论是机构还是团体甚至个人,无论是具备还是不具备开展游学业务的条件,只要有门路,都可以进来浑水摸鱼,对参与游学的家长和孩子而言,不仅仅是游学的质量问题,还有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从事出国游学的机构多采取层层外包的形式运营,一般接受报名的机构只负责组织学生,把学生送到国外后,学生会被“转包”给当地的游学机构,其中不乏不具备资质的机构,他们往往以低价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也会采取各种方式压缩成本,为孩子的游学埋下了许多不可控的隐患。

  王丹丹在美国就看到一些华人旅行社请没有合法身份的“黑户”当司机,他们不会说英文,开车经验尚浅,经过简单培训拿到驾照就上岗开旅游大巴,而且由于线路安排非常紧密,司机常常疲劳驾驶。不正规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大巴往往设备陈旧,车辆保养不到位,都存在大量隐患。

  近年来不时有消息曝出,有中国学生在国外游学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有溺水、车祸死亡的,也有遭性侵的,维权都艰辛而渺茫。“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一旦出事就是扯不完的皮,甚至是难以承受的伤害。”这是受访者共同的感慨。

  建立行业规范是关键

  有隐患并不代表要因噎废食,每年还是有源源不断的学生出境游学。《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保守估计,国际游学的潜在群体或在600万量级以上。

  从规避风险和隐患的角度,受访业内人士建议,媒体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游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工作,让家长和学生增进对出境游学风险的了解,提高辨识力和免疫力,避免上当受骗。从长远角度看,当务之急是建立游学行业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明确什么样的产品才是达标的国际游学产品,其中科学的课程设计、完善的流程安排、充分的安保措施、从业人员资质能力水平,都需要全方位考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一个专业的国际游学机构,应该具备四个关键“组件”,即全球教育资源体系、课程体系、导师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全球性教育资源是国际游学服务的根基,课程体系是游学的灵魂,带队导师是连接游与学的关键人物,安全保障体系是底线和“生命线”。

  这样的机构,目前看来还屈指可数。某个或某几个组件缺失或薄弱是当下国内游学机构的常态。尤其是课程体系和带队导师极其匮乏。张鹏告诉记者,有没有强大的课程设计和专业的带队导师是游学区别于一般旅游的关键要素,很多游学项目被诟病为“游而不学”,大都因为缺乏这两项要素。而对开展游学业务的机构而言,如果不是致力于游学事业发展的机构,一般不会花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课程和培养导师,因为这两项要素投资大、耗时长、见效慢,对人力资源要求高,且一旦被研发出来,可能很快被其他机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抄袭”。

  “我们每年都要处理好多起侵权投诉。”一知名游学机构负责人说,他们官网上的信息、图片经常会被其他游学机构原样抄袭,但最终的处理也不过是要求侵权机构撤下相关信息,侵权者得不到任何惩戒。所以,只有推动游学行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保障学生享受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受访业内人士称,之前的文化部与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后,对境外游学的监管或将突破过去部门分割的藩篱,迎来新的可能。

  专家指出,世界上发展现代游学较早的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比如美国的夏令营行业,有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质有相对严格的具体要求;英国的专业夏令营有科学的课程设计;加拿大的游学专业机构会将学校老师转化为游学导师,解决游学人才匮乏问题……这些经验,都值得我国结合自身国情加以借鉴。

  (转载自新浪教育)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