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财经|时尚|艺术|娱乐|教育|站内导航
达州

新浪四川>达州 >正文

通川区:初心不改 接续奋斗 向着共同富裕坚实迈进

2022年11月17日 14:56 新浪四川城事 

  十年变化,沧海桑田;

  十年发展,日新月异。

  十年间,粮田、苗圃、果园交相辉映,通川勾勒出了一幅宜居宜游、产业兴旺、有声有色的喜人景色;十年间,通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034元增长为2021年的22933元,增长了115%;十年间,通川从成功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再到2022年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瞩目成绩的背后,凝结着通川区在阔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魄力与智慧。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的路上,通川区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为主线,创新实干,勇攀新高,实施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顾长远的举措,有力促进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聚焦“返贫”严监管

  做好脱贫工作衔接

  回首漫漫脱贫路,星光不负赶路人。自脱贫攻坚以来,通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底,通川顺利通过脱贫摘帽省级考核验收评估,成功实现45个贫困村整体退出、23194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2018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通川正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并被表彰为2017年度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区)、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区)。自此,通川区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通川区的做法是在抓好政策支撑的同时,利用好“553311”监测帮扶机制(五张监测网络、三项帮扶机制、三个回访制度、一项基金、一个预案),做到精准出击,切实巩固扶贫成果。

  9月25日,通川区乡村振兴局巩固发展股负责人何永刚一大早就离开家赶往金石镇高兴村。“今天除了要核实预警信息外,还要到郑启模家去看看之前的帮扶措施是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何永刚说,“自监测帮扶机制建立以来,我们每月至少都要到村上入户排查一次,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最新情况。”

  郑启模是通川区金石镇高兴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今年已经80岁的他和妻子年老多病,常在金石镇卫生院住院,无劳动能力。其子郑显界不仅腿脚残疾,还要肩负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之间。一家人主要收入全靠低保、农保和郑启模的军人优抚,家庭负担较重,有返贫风险。村干部了解情况后,立即通过防返贫监测网站提交了预警信息。第二天,通川区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便会同乡镇和行业部门,依据预警信息,组织相关人员实地核实,开展综合研判。两天后,将他家确定为边缘易致贫户,并为其量身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

  “这些措施我们很满意,帮助很大,首先叫我们报的大病救助,还有返贫基金的5000多元,孙女上学也有助学金,现在比以前要松活多了。”两盘盐花生,三条长板凳,在院坝里,听到何永刚问起这些帮扶措施的落地和效果,郑启模不禁竖起大拇指,在他脸上一年前的阴霾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笑意。

  “为构建好帮扶机制,做到精准帮扶不‘失帮’,我们组建了多个行业部门参与的风险核查专班,对乡镇报送的拟纳入监测对象开展信息比对,进村入户再核查,摸清风险原因,找准帮扶需求。”据何永刚介绍,除了前期摸排,他们还建立监测帮扶联席会议制度,探索“风险+”研判机制,分析研判显性风险、隐性风险,按照“缺啥补啥”原则,逐户逐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并以区委农办名义将帮扶责任、帮扶措施点对点交办到相关行业部门、乡镇街委,上下联动综合施策,帮扶措施精准到位。此外,还设立了由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防返贫基金,通过社会捐赠、财政补充的方式,确保基金募资规模一般不低于100万元。

  从2017年脱贫摘帽后创新建立的“391”监测帮扶机制到全面脱贫时期的“3331”监测帮扶机制,再到过渡期的“553311”监测帮扶机制,通川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自该机制建立以来,快速发现监测对象533户1327人,并及时纳入监测,全面有效帮扶,无一户一人返贫致贫。

  紧盯“致富”兴产业

  加快促进“共同富裕”

  沿着Z字型山路蜿蜒向上,跨过一个垭口,走进双龙镇玉坪寨村川东红车厘子种植基地看到,数千株车厘子果树迎风而立、向阳而生,漫山遍野,满是翠绿。这儿的车厘子在5月中旬便结束大面积采摘,但果园的维护可不能停。果树下,玉坪寨村村民刘传会正和三十余名村民一起抓紧时间拔除杂草,“我今年71岁,在园子里务工有两年了,平时在基地除草、施肥、修枝、摘果,一天有80元工资,这在农村可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等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更好!”

  “我们种植了红灯、美早、拉宾斯、俄罗斯8号、佳红数等十余个品种,覆盖早、中、晚各个时间节点,预估明年产量达到15万斤,2至3年后逐步满产到70万斤左右,实现产值3000万元以上。”说起基地发展情况,今年52岁的基地业主唐华平脸上满是自豪。

  2016年,唐华平和其他几位业主一道成立川东红车厘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体+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村集体和农户以扶贫周转金、基础设施建设入股),流转土地270亩,投入400万元,种下了9000余株优质车厘子树苗。

  “农业项目投入大、见效慢,更多的是靠情怀。”这些年,因缺乏技术加之管理不善,玉坪寨村的车厘子一直未能实现大面积挂果,业主们纷纷离开,唯有土生土长的唐华平选择了坚持。

  春风不负赶路人。今年,基地车厘子首次规模挂果,8亩地产出一万多斤。尝鲜的市民蜂拥而至,基地仅游客入园采摘收入就有十六七万元。沉寂的山村一下活络起来,不少村民到基地门口干上了卖水和方便面的副业,抢先享受发展红利。目前,基地已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城市水果经销商达成购销意向协议,玉坪寨车厘子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将大大提高。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十年来,通川区立足南北差异,坚定走好“城市近郊发展精致农业、偏远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实施路径,新发展特色精品示范基地39个,“一李两莓”等特色产业5.8万亩、茶叶2000余亩,“千口一品”茶叶品牌在四川第十届茶叶博览会斩获金奖;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园区补短提升及重点培育工程,认定区级园区3个、创建市级园区2个、省级培育园区1个;聚力发展休闲农业,青宁·云门天寨、龙湖·蝴蝶谷等28个农旅融合项目为百万达城市民提供周末休闲、体验好去处,全区全年接待950余万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15亿元,带动1.5万余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为进一步做好产业振兴,通川区建立了区级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引导基金,累计支出乡村振兴领域资金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8.6%,撬动工商和社会资本20余亿元。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圆满收官;高质量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成功争创国家、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此外,通川区还持续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对全区3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扶持需求全面进行调查,安排衔接资金181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安全饮水提升等后续扶持项目7个。在工作开展中,帮助易地搬迁群众转移就业2328人、就业基地(车间)吸纳就业23人、兜底安置就业245人、职业技能培训170人。

  强化“投入”保民生

  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要振兴,人居环境是底色。沿着通川区北山镇铁佛村的村道前行,干净整洁的村道两侧是白顶红杆的路灯,毛笔造型的两排路灯直指苍穹。道路两旁,古色古韵的农家院落整洁怡人,房前屋后草木茂盛、绿意盎然,处处乡韵悠悠、村风融融,宛如漫步于画中。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地处城郊的美丽山村,之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土坯危房、露天简易厕所随处可见,鸡鸭鹅等家禽粪便遍地,生活污水直流,不少农田山林撂荒。

  “村里以前多是土路,条件好的门口铺上砖,现在全是水泥路,且都安上了LED灯,晚上和城里一样亮起来;我们都喝上了纯净水;旱厕都改造了;村里现在有四五处健身器材,现在可以边摆龙门阵边锻炼……”说起村里十年来的变化,北山镇铁佛村村民王重奎打开的话匣子根本关不住。

  近年来,通川区持续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美丽庭院建设、老旧院落提升改造等行动,向村庄脏乱差、缺乏规划设计等问题开刀。扎实推进“美丽通川·宜居乡村”建设,累计建成达标村107个、“美丽庭院”120余个,罐子坪、金凤村、盐井坝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登上央视新闻,通川建设“美丽庭院”做法被省农业厅作为经典案例全省推介。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抓“颜值”,还得抓“气质”!

  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通川不仅聚焦于将小家园变为小景园、小菜园,更着力激发并改变了村民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在凤凰村龚家院子外,一幅村规民约大展板格外显眼。今年以来,东岳镇凤凰村创新基层治理方式,通过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向可国是土生土长的凤凰村人,更是村里名副其实的“热心人”,自“积分制”实行后,他不仅每天把自家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还主动参与公路养护志愿活动,为全村人居环境改善贡献力量。“一开始是奖品带给我的激励,但后来发现环境变好后,自己居住起来也更加舒适,就更积极地参与进来,环境变好了,我们凤凰村的村容村貌也进一步提升,我们自己脸上也有光彩。”向可国高兴地说道。

  在凤凰村“积分制”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磐石镇谭家沟村的百姓议事堂里同样热闹非凡。村民们在村干部与乡贤的带领下正在积极商议村里产业发展事宜,在这简朴的议事堂里,不仅能化解村子里的家长里短,更在产业发展、政策宣讲方面发挥着主心骨作用。

  据悉,为解决村民缺乏主体意识等问题,谭家沟村积极探索群众自治发展建设的新路子,以“百姓议事堂”等为载体,创新开展“六老六长”制,充分发挥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六老”乡贤作用,参与河长、路长、院长等“六长”工作,并设置有5个议事堂,引导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齐心协力共建家园。

  “通过‘两委’交议、‘六长’提议、‘家庭’审议、‘百姓’请议,做到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落。”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云勇说。

  村容整、民风淳,才有乡村美。为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川区不断健全完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模式,持续推广“乡贤议事厅”“党员金点子”“六老六长”等经验做法。纵深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和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综合调处”机制,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成效凸显。2021年来,累计打造了省市乡村治理示范镇3个、示范村8个。

  回眸十年,自有一种豪迈激荡于胸,但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面对新征程、新挑战,通川区乡村振兴局步履铿锵,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将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坚决守好返贫底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小康的时代答卷!(来源:文/图 通川区委宣传部)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