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文雯 文/图

  3月1日,一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宣传活动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的标语在现场格外显眼,不少市民主动走上前来,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册。

  去年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年来,垃圾分类在成都有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又将如何推进?

  探访

  小区里的分类垃圾箱,你用了吗?

  3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金沙街道的金沙西墅小区。一进门,就看到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现场依次摆放了4个垃圾箱,分别为蓝、灰、绿、红四种颜色,用于分类收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投放点标识清晰,桶身上还印有简单的分类指导。

青羊区金沙街道的金沙西墅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智能设施青羊区金沙街道的金沙西墅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智能设施

  记者还在旁边看到一块“金沙辖区垃圾分类管理服务公示牌”。公示牌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是社区垃圾分类监督员和小区垃圾分类引导员的姓名、电话,以及小区分类收运服务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右侧则是小区垃圾分类红黑榜。“我们每月会进行评比,并在红黑榜上公布。”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说。

  在成都,这是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较早的一批小区,也是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从2020年3月,我们就在这里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后,9月撤掉原来分布在各楼栋的垃圾桶,安装分类设施,去年11月,又增设了一组。”金沙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刘萍介绍,目前,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能够达到80%左右。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科林告诉记者,《条例》实施一年来,成都市,新增生活垃圾标准化投放点2万余个、同比增长66.7%以上。

  不过,记者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小区的分类设施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成都双楠某小区内,蓝色的垃圾桶就放在四色的分类设施前,绝大部分居民还是会选择将垃圾混投在桶内。居民告诉记者,去年有一段时间,工作人员会在现场监督并指导居民分类投放,“还是有人没有分类,后来不分类的人越来越多,就没什么人再坚持了。”

  “当前,生活垃圾混合投放现象依然存在,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反复。”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要破解难题,一方面需要更细化的制度来约束管理,同时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推进

  力争在一年内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38%以上

  前段分类投放只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还包括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

  一年来,整体成绩如何?

  有一组数据:与《条例》实施前相比,成都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处置量约685万吨,其中其他原生生活垃圾处置量约627万吨,在城市人口增幅大幅提升的前提下仍然实现同比降低7%。

  “生活垃圾分类做得越好,其他垃圾的占比就会越小。”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成都四类生活垃圾的总量在增加,但就占比而言,进入焚烧处置的其他原生生活垃圾有所下降。

3月1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宣传活动在宽窄巷子举行。3月1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宣传活动在宽窄巷子举行。

  目前,成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在36%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条例》实施的一年来,成都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的各环节都下了不少功夫:全市公共机构及小区铺设四分类容器约36万余个;配备四分类收集运输车4800余辆,其中厨余垃圾收集运输车较2019年底增加2.5倍;目前正常运行的生活垃圾环保发电厂9座,实际处理能力达19000万吨/日,基本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居民反映的先分后混、部分小区的四分类设施当“摆设”等问题,该如何破解?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市正在研究制定《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组织动员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相关举措。

  今年,在《条例》实施第一年基本实现分类投放全覆盖的基础上,成都将对投放点进行提档升级,创造更加良好的分类投放环境,方便大家分类投放。

  成都明确,要力争在一年内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38%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十四五”期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