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

  多项应急避难功能融入景观

  “我晓得棚宿区在哪儿,我带你去。”3月19日,68岁的青羊区草堂街道草堂社区居民胡声荣听说记者要采访应急避难场所,主动带记者来到浣花溪公园南大门旁的一片绿地。“看嘛,这里就是,我们街道组织地震演练,我都来过好几回了。”记者顺着胡声荣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印着“应急棚宿区”5个大字。

浣花溪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浣花溪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灾害发生时,这里可以搭救援帐篷,容纳上千人。”青羊区减灾委秘书长、减灾办主任冉成林带着记者走到绿地旁的竹林,这里还配有“应急水井”“应急水泵”。“随时可启动,以解决避难群众的生活用水。”维护人员王鹏说,整个公园有7个应急供电配电箱、4个应急供水配电箱、两个发电机、3个棚宿区,“避难场所设施,游客处处可见。”

浣花溪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指挥室      浣花溪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指挥室      

  沿石板路前行,绿树成荫,应急指挥室就建在树荫下。记者走进应急指挥室,一大两小三块屏幕映入眼帘。“公园里有10个应急监控摄像头,这里可看到实时监控画面。”冉成林介绍,监控系统已实现市、区、街道、社区、避难场所五级联网,便于统一调度指挥。

  浣花溪公园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是一座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也是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冉成林说,维护人员每天两次巡护,达到避难设施随时可启用的要求。今年,青羊区将在浣花溪公园增设应急监控和标志标识,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