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候鸟调查更多是“爱好者项目”,收集到的数据有可能“失真”

  “把开水烧起,天气冷了大家喝口热的。”周末,天气放晴,来自龙泉山猛禽监测志愿者团队的成员自驾上山。大家搭起帐篷,架好望远镜,准备开始记录,这样的观测活动基本上每周进行一次。

  蒋志友是观测活动的“常客”,也是成都一家自然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在他看来,猛禽观测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这次观测的餐食也是靠大家“众筹”。蒋志友负责的机构虽然开展了研学项目,但收入很难覆盖到所有参与观测的同伴,大多数时候,大家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观测。

参与候鸟迁飞调查的志愿者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墨鱼 摄)参与候鸟迁飞调查的志愿者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墨鱼 摄)

  “团队吸纳了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经费不足,开展观测的时间和条件不固定,观测水平仍然难以达到‘科研项目’的标准,更多时候仍然属于‘爱好者项目’。”蒋志友说。

  除了观测力量不足,观测活动本身也会对候鸟迁飞产生影响。

  与猛禽迁飞不同,水鸟迁飞对湿地的依赖更强,活动范围靠近人口密集的城镇。沈尤认为,观测活动增加,会导致采集到的数据“失真”。“观测次数的增加有赖于完善的基础条件,吸引足够多的人参加观测。然而,开发建设本身已经干扰了候鸟的正常迁飞。”

  记者从省内部分观鸟协会了解到,过去也曾尝试过利用数字相机等设备替代人工观测,但与陆地动物不同,鸟类迁飞的路线和行为模式使得其更难被相机捕获,导致机器观测的成本过高。

  “此外,候鸟迁飞是一个跨省、乃至跨国的长距离活动,某一个省份观测、收集到数据不足以反应迁飞候鸟整体情况,目前尚未建立省际沟通协作机制。”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在迁飞候鸟省级同步监测和数据的共建共享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策:

  由点及面忌贪大求全,多方合作求数据共享,跨省共建促系统管理

  立冬过后,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观赏候鸟的人群沿堤岸一字排开,不少市民通过镜头欣赏候鸟的身姿。在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负责人张翔看来,开展科学观测,首先要增强保护意识。公园正在开展的自然教育,让不少鸟类爱好者“变身”鸟类保护者。

  “2020年至今我们对40余个团体进行了集中授课,涵盖候鸟观测组织、候鸟保护机构等等。此外,还不断指导公众如何与候鸟共处,拾获受伤候鸟如何处理等。”张翔说。

  长期参与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的成都观鸟会副理事长朱磊博士认为,面对数量庞大的迁飞鸟类,社会组织在进行观测时首先应该锚定可操作性较强的行动目标,在逐步精细化的过程中提高观测能力,切忌贪大求全。

  “以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为例,受到人力限制,早期只在成都周边进行,如今已经拓展到七个市州,还将拓展到邛海等区域。范围扩大,能力提升,观测才能精细化。”朱磊介绍。

赤麻鸭和赤膀鸭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墨鱼 摄)赤麻鸭和赤膀鸭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墨鱼 摄)

  成都观鸟会常务理事、动物保护专家阙品甲博士长期关注候鸟迁飞观测和保护工作。在他看来,解决跨省份的数据沟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牵引很重要,此外也要考虑如何体现数据贡献者的价值,提高观测积极性。

  记者从省林草局了解到,通过与相关社会组织和省内湿地公园沟通、协调,我省正在研究细化候鸟迁飞动态观测的具体措施。下一步将从科普、科研、联合保护等多方面着力提升观测能力。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建好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候鸟监测网络,形成基础支撑;另一方面,要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公益机构,观鸟爱好者和志愿者,形成合力。”

  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跨省候鸟监测与保护工作,接下来将以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串起川、甘两省保护地,辐射周边生态廊道,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系统性的观测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