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晚期,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青铜器开始出现写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成都市郊及附近市县考古发现的大批青铜器,表明巴蜀先民们在融合了来自中原及秦楚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巴蜀文化。以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木椁墓中的铜器为典型代表,水陆攻战纹铜壶便是在这个墓中被发现。
此铜壶呈侈口、斜肩、鼓腹、圈足,其肩上有御环两兽耳,应该是古人盛酒浆的器皿。更重要的是,铜壶上的图像采用“嵌错”制作工艺,其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这嵌错工艺,就是将器物的表面刻出凹槽,将金银丝嵌入凹槽,并将它们捶打压牢,再用磨石将它们磨平,最后用毛皮沾水反复擦亮。铜壶身上的信息量却十分密集!栩栩如生的宴乐、攻战、狩猎等图案,让人得以直观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0多不同的人物形象,精致、丰富又严谨,可以称呼我为战国《清明上河图》。


有趣的是,铜壶的盖子上有三只小鸭子形状的钮,如果把这个盖子翻转过来,就变成了小盘子的支架,可以盛放一些食物。
铜壶身上有三圈纹饰,将壶身分为了四层,反映了中国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为战国时代战争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这在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这一类的青铜装饰图画对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里的新闻油爆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大四川(sinasc)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