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滨鹬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摄)黑腹滨鹬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摄)

  王培哲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准备工作要抓紧了。”日前,成都观鸟会负责人沈尤,在微信观鸟群里吼了一声。眼下正是候鸟迁飞季,成都观鸟会正为第七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踩点”。

  四川,是许多候鸟的“驿站”,全球9条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中,有两条途经四川。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候鸟观测调查的行列中。

  “如果把鸟类比作人类,候鸟迁徙就像春运。”沈尤说,依托两大国际候鸟迁飞通道,观鸟爱好者们志在破解候鸟“春运密码”,因为只有先摸清了迁徙规律,才能更好制定并实施候鸟保护措施。

  不过,当前四川候鸟迁飞观测工作还面临力量不足、数据不全等难题。记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除了利用社会力量补齐观测中的“空缺地”,四川还在探索建立更全面的数据观测和共享机制,为做好候鸟迁飞保护奠定基础。

绿头鸭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摄)绿头鸭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摄)

  变:

  观鸟者变调查员,四川候鸟迁飞研究“空地”逐步填满

  11月19日一早,天还没亮,李一凡已经动身,目的地是沱江边上的一片芦苇地。5年前,有村民在这里捡到了一只中华秋沙鸭,是自贡境内第一次发现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后每到候鸟迁飞季节,李一凡都会和同事来这里观测。

  和李一凡一起的,还有自贡市自流井区亦趣自然保育中心的候鸟研究专家们。从建立观鸟协会,到创办保育中心,李一凡身边参与观测的同伴变专业了,数量也增加了。

  “观鸟爱好者一起成立的观鸟协会,吸纳了本地摄影师、动物爱好者,但大家都有自己的‘主业’,只能在业余时间参加观测。保育中心成立后,候鸟观测与研学教育相结合,资金来源得到保障,进而招引了一批专业的候鸟研究者。”李一凡说。

灰头麦鸡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摄)灰头麦鸡 (图据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摄)

  距离李一凡2000公里外的北京,关磊的团队密切关注着李一凡的工作。

  作为北京某公益基金会候鸟保护项目的负责人,关磊从去年开始关注四川候鸟迁飞保护工作。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张“2021年全国保护空缺湿地分布图”,图中标记了90个有大量候鸟停歇,但尚未纳入统一保护的湿地。记者注意到,去年,四川片区还没有找到这类区域。

  关磊介绍,团队今年已经和成都观鸟会、自贡市观鸟协会建立联系,将逐步完善川内的候鸟迁飞调查。“今年,我们投入资金帮助李一凡的团队在沱江边确定了‘保护小区’,还在对接眉山和资阳的观测爱好者,提升当地的观测能力。”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迁飞候鸟监测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开展,同时与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观鸟爱好者、志愿者合作,填补迁飞路线上的“空缺地”,但要实现全省全域巡护监测全覆盖还有难度。